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势张  益:更加
B.南北百里,东西一 舍:房舍,房屋
C.其庐之西南为亭 即:就,就着
D.有风飒然至者,王襟当之   披:敞开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其所以快哉者也阿母汝求
B.昼则舟楫出没于孰能讥之乎
C.而况濯长江之清流飘飘如遗世独立
D.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兰台之宫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小题3】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描述“快哉亭”可以观赏江流胜景,并说明“快哉亭”得名的缘起,描写和议论有机结合。
B.第二段描述亭上所见之景物,真足以畅快人心,再叙凭吊附近往古历史之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C.第三段借宋玉与楚襄王对“风”之不同的看法,作为下段抒发议论之过渡。
D.第四段盛赞张梦得能不以物伤性,虽在贬谪中,亦能从其中领悟出“快哉”来。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4分)
②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4分)
③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6-25 06:45: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①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蜿。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腭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莫,皆宿。

②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①,皆去。 

③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隐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注)①迟明:天快亮的时候。

【小题1】文章第①段中划线句有何特色,试作说明。
【小题2】在第①段中,作者借“磔然有声”的鸟来打破山中的万籁俱寂,这种写作手法在诗歌散文中常常被使用。请结合你的生活、阅读举一个具体例子,说明这样写的巧妙之处。
【小题3】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清晰,先记叙了此游所见之景物,又记叙夜宿山上的情景,最后叙作记以追怀此行作结。
B.本文作者善于捕捉和描摹形象,所有的描写都惟妙惟肖、恰如其分,既摹写物形,又摹写声音。
C.本文第③段中“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这一句既表明了山寺的高,又写出了山间的空气洁净,因此看到的星斗都又亮又大。
D.这是一篇以刻画景物,渲染气氛,传达感受见长的游记,文章结尾“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意在强调文章所描写的内容至今还让人感到森然可怖。
【小题4】后人认为,《新城游北山记》是继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后又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举例进行赏析。

同类题2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伶官传序
欧阳修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xù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后唐庄宗李存勖(音xù,885-926),山西应县人,五代时期后唐王朝的建立者。唐末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的长子。沙陀人,本姓朱邪氏,小名“亚子”。908年继晋国王位,之后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北却契丹、南击朱梁,东灭桀燕(刘守光)使得晋国逐渐强大起来。923年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是为后唐庄宗,并以同年十二月灭后梁。庄宗以勇猛闻名,又长于战略,生前统一大部中国,论五代诸帝皆以庄宗武功最盛。存勗虽武人,但洞晓音律,能度曲。存词四首,载《尊前集》。926年死于兵变。
宠信伶人
至于宠信伶人,李存勖更是花样迭出,本来他从小就喜爱音律,爱看伶人演戏。称帝前,就曾任命伶人做官以致贻误战机。灭梁之后,原被梁军俘获的伶人周匝见到李存勖,向他保举曾保护他的后梁教坊使陈浚做一郡长官,李存勖见到周匝,异常欢喜,对周匝保举的陈浚连人也不看立即应允。由于李存勖的宠信,伶人们出入宫廷内外,傲视戏弄贵族大臣。众人气愤之余又不敢向李存勖告状,有的甚至反过来巴结伶人,以保求富贵。四处的节度使们也争相重金行贿。伶人中为害最深的就是景进。李存勖想知道宫外之事就问景进。景进由此大进谗言,干预朝政,文武大臣对他都很畏惧。同时伶人与贪官污吏又相互勾结,不但使朝廷日益腐败,还陷害忠臣良将,鱼肉百姓,搜刮民财。李存勖用人不当,直接将自己推上了灭亡之路。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将终也,三矢赐庄宗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请其矢盛以锦囊 负而前驱 及凯旋而纳之。【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方其系燕父子以 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仇雠(仇讎|仇讐):chóu chóu,雠(仇的异形体,与仇同义)仇恨;仇怨;仇敌。仇人、仇敌的正确本字是“讎人”“讎敌”。】
故方其盛也,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1】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因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
C.梁君臣之首;函:木匣
D.天下豪杰 ;举: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与所以失之者/何衰也
B.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而告成功
C.世言晋王将终也/抑本其成败
D.以三矢赐庄宗告之曰/皆背晋以归梁
【小题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小题5】(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旧时称对方的父亲)之志!(3分)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分)
(2)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②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可摘录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中述

欧阳修

①君子所求于人者薄,而辨是与非也无所苟。孔子罪宰予曰:“于予与何诛!”罪冉求曰:“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二子得罪于圣人,若当绝也,及为科以列其门弟子,取者不过数人,于宰予有辞命之善则取之,于冉求有政事之善则取之,不以不善而废其善。孔子岂阿其所好哉?所求于人者薄也。管仲功施天下,孔子小之。门弟子三千人,孔子独称颜回为好学,问其余,则未为好学者。闵损、原宪、曾子之徒不与焉;冉求、宰予之得罪又如此。孔子岂不乐道人之善哉?辨是与非无所苟也。所求于人者薄,所以取人者厚。

②盖辨是与非者无所苟,所以明圣人之道。如宰予、冉求二子之不得列其善,则士之难全者众矣;恶足以取人善乎?如管仲无所贬,则从政者若是而止矣;七十子之徒皆称好学,则好学者若是而止矣,恶足以明圣人之道乎?取人如此,则吾之自取者重,而人之所处者易。明道如此,则吾之与人其所由可知矣。

故薄于责人,而非匿其过,不苟于论人,所以求其全。圣人之道,本乎中④而已。

(注)①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②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③为科:评定等级。④中:指中庸。

【小题1】从第①段看,宰予的“是与非”是指
【小题2】对“如管仲无所贬,则从政者若是而止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不去贬斥管仲,那么从政的人做到他这样才能停下来。
B.假如不去批评管仲,那么从政的人做到他这样才能停下来。
C.假如不去批评管仲,那么从政的人做到他这样就会停下来。
D.假如不去贬斥管仲,那么从政的人做到他这样就会停下来。
【小题3】对第①段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门见山地提出君子评判人和事的具体态度和方法。
B.孔子评判弟子与管仲的典型材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画线句借助反问句,排除了对孔子做法误解的可能。
D.运用并列式结构,使本段的论证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小题4】第③段画线句子的作用是
【小题5】简述“圣人之道,本乎中而已”在孔子身上的表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
B.请以战喻 喻:使……明白
C.数罟不入洿池  洿:深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办丧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B.斧斤以时入山林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C.申之以孝悌之义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的问题。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归罪于荒年,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本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吾与子之所共(享有)  一毫而莫取(虽然)
B.则天地不能以一瞬(竟,简直)  正襟坐(端坐)
C.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  知不可乎得(轻易得到。骤,突然)
D.举匏尊以相(致意,引申为劝酒)  其破荆州(当)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苏子愀  何为其
B.侣鱼虾友麋鹿  耳得之为声
C.此非曹孟德诗乎  惟江上清风
D.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寄蜉蝣天地
【小题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鱼虾而友麋鹿
A.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幽壑之潜蛟D.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小题4】翻译句子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