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如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戈、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己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谒。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远涉椒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浸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释:①吾谷:山谷名。②榜人:船夫。③筇:qióng 竹手杖。④椒极:山顶。⑤土坯磈礧(kuí lěi):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⑥嵌:山石像张开的样子。⑦索索:索然无味的样子。
【小题1】下列句子是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山吴城才百里去:距离B.余已筇屐治:治理
C.然无碑碣谁某志:记述D.余其言识:懂得
【小题2】下面的六句话,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项是(   )(3分)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 莫辨瀛海
⑤齦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途中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皆因乘船途经虞山下,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认为没什么可以阻止他的,于是坚持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前往游玩,但由于山上风冷雨洒,打湿了衣服,难以停留,只得在雨稍停后回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则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小题4】把原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3分)
   
(2) 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30 10:06: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前赤壁赋》,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坐   危:端正
B.鱼虾而友麋鹿 侣: 伴侣
C.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有
D.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哀吾生须臾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已
C.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学
D.苏子愀 何为其
【小题3】下列句子中所补充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B.哀吾生之须臾,(但)羡长江之无穷
C.(水与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清风与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小题4】把下面句子中划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小题5】请阅读下面两则《论语》,挑选其中一句,进行翻译,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惠子梁(____________)
(2)谓惠子曰(____________)
(3)非梧桐不(____________)
(4)非鱼也(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小题3】寓言往往运用设喻来说明道理。选文(一)中“鹓雏”“鸱”“腐鼠”各指什么?
【小题4】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读了选文(二),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小题6】两个语段各自体现了庄子怎样的品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下列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而控于地而已矣    控:投,落下    我決起而飞 決:疾速的样子
B.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去,往 则芥为之舟 芥:芥草
C.怒而飞,其 翼若垂天之云   怒:恼怒 而后乃今培风 培:凭
D.《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坳:凹陷不平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名为鲲 天之苍苍,正色邪
B.我決起飞,抢榆枋 水浅舟大也
C.鹏徙于南冥也 生物以息相吹也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南冥,天池也
【小题3】把原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人之口腹,何常之有?富贵之时,穷极滋味,暴殄过当;一过祸败,求藜藿充饥而不可得。石虎食蒸饼,必以乾枣、胡桃瓤为心,使坼裂方食;及为冉闵所篡,幽废,思其不裂者而无从致之。唐东洛贵家子弟,饮食必用炼炭所炊,不尔便嫌烟气;及其乱离饥饿,市脱粟饭食之,不啻八珍。此岂口腹贵于前而贱于后哉?彼其当时所为拣择精好,动以为粗恶而不能下咽者,皆其骄奢淫佚之性使然,非天生而然也。

吾见南方膏粱子弟,一离襁褓,必择甘毳温柔,调以酥酪,恐伤其胃,而疾病亦自不少。北方婴儿,卧土炕,啖麦饭,十余岁不知酒肉,而强壮自如。又下一等,乞丐之子,生受冻忍饿,日一文钱,果其腹。

人生何常?幸而处富贵,有赢余,时时思及冻馁,无令过分,物无精粗美恶,随遇而安,无有选择于胸中,此亦动心忍性之一端也。子瞻兄弟南迁,相遇梧、藤间,市饼,粗不可食,黄门置筋而叹,子瞻已尽之矣。二苏之学力、识见,优劣皆于是卜之。吾生平未尝以饮食呵责人,其有不堪,更强为进。至于宦中,尤持此戒。每每以语妻孥,然未必知此旨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节选)

注 梧、藤:梧州和藤州。
【小题1】文章第三段中的“黄门”即宋代文学家_______。
【小题2】文章第一段以______________为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二段甲、乙、丙三个空格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
A.若 即 便B.乃 而 方C.为 乃 则D.盖 则 乃
【小题4】对“此亦动心忍性之一端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也是一种引起内心波动变化的方法。
B.这也是控制压抑内心欲望的方法之一。
C.这也是磨练自己心性意志的方法之一。
D.这也是一种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方法。
【小题5】简析本文主旨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修《秋声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雨骤至   骤,突然
B.天高日晶   晶:亮
C.盖夫秋之为状也 状:情状
D.亦何恨乎秋声 恨:遗憾【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草拂之而色变 危而不持
B.忧其智之所不能 邻国之民不加少
C.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D.黟然黑者为星星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小题3】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春生秋实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去今之墓而葬焉
C.襟三江而带五湖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借助想象和比喻等手法,把无形无色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让读者感到秋声盈耳;接着从虚到实,分别描写了“秋色、秋容、秋气、秋意”来烘托“秋声”的特殊情调。
B.本文采用对话体来写,其实也是便于抒发作者对秋声和人生的独特的感受。童子的单纯和无忧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主人秋思的纷繁复杂。
C.文章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天象、训诂等方面对秋作了独特的思考,让读者更加理性地认识到秋背后的深层的文化意蕴。
D.作者将无情的草木和有灵的人类作对比,其实是为了体现出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得多的主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历宦海沉浮的作者所产生的一种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2)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