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游虞山记 清·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莫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垤磈礧③,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 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 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③垤磈磊:垤,小土丘;磈磊,成堆的石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虞山吴城才百里去:距离。
B.山脉怒,赫石纵横坼:裂开。
C.跻磴道,遂椒极陟:登上
D.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斜眼
【小题2】下面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    ) (3分)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本文以行程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全面铺叙的写作手法,将登山越岭所见的风光景物逐一展现于笔下。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世间事物往往如是。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莫能阻。(3分)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20 02:07: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5分)
游龙井记
秦观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祈雨于他祠不获,则祈于此,其祈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满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力,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愧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②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钱塘,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有道之上,又何以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注)①靡曼:美丽。②咒:祷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纡以成文徐:缓缓。
B.高而望上乘:登上。
C.而不以为泉克:攻克
D.自天竺讲事谢:辞去
【小题2】(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在讲龙井的品德的一组是(3分)
①阴晴之中,各有奇态 ②龙井其尤者也 ③夫畜之深者,发之远 ④其养也不苟,则其施无穷 ⑤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 ⑥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A.①②③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描写了秀丽多姿的西湖景色,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作者认为正是这两处景点态出色,使人们无法再注意它们附近还有没有泉水。
B.作者介绍了不在钱塘江和西湖旁的龙井所在之地,那里曲折幽静,附近山上有很多泉水,其中龙井因水源丰富、永不干涸而最为著名。
C.文章游记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刻意宣扬其品德。描写部分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诗意和美感。
D.作者说龙井是神灵之口,不容置疑,再加上曾有人见到过有龙显灵,所以人们深信传说真是可信,龙井之名也因此载誉天下。
【小题4】(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则祈于此,其祈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2)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菊隐记

明唐寅

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君子处世而不足为世人轻重,是与草木等耳。草木有可以济物者,世犹见重,称为君子,而无济物之心,则又草木甲不若也。为君子者,何忍自处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善于此,重为君子之差。草木与人,相去万万,而又不若之,乙虽显者亦不足贵,况隐于山林邱整之中者耶?

吾友朱君大泾,世精疡医,存心济物,而自号日“菊隐”。菊之为物,草木中之最微者,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朱君,君子也,存心济物,其功甚大,其名甚著,固非所谓泛然杂处于隐显之中者,而乃以草木之微与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以自名,其心何耶?盖菊乃寿人之草,南阳甘谷之事验之矣,其生必于荒岭郊野之中,唯隐者得与之近,显贵者或时月一见之而已矣。而医亦寿人之道,必资草木以行其术,然非高蹈之士,不能精而明之也。是朱意因菊以隐者,若称曰:“吾因菊而显”。又曰:“吾足以显夫菊”,造以为菊之累,又何隐显之可较云,余又穿自谓用:“朱君于余,友也。君隐于菊,而余也隐于酒。对菊命酒,世必有知陶渊明、刘伯伦“者矣。”因绘为围,而并记之。

(注):①南阳甘谷之事:相传南阳甘谷生长的菊花能使人延年益寿。②刘伯论:刘伶,字伯伦,西晋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

【小题1】文章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A.亦故B.所乃C.之则D.者然
【小题2】作者认为作为君子最重要的标准是
【小题3】对“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隐”又是君子逃避世俗社会的方式。
B.“隐”又是君子不被世人看重的原因。
C.“隐”又是君子一生默默无闻的意思,
D.“隐”又是君子不追求功名富贵的品行。
【小题4】作者强调朱大泾“其功甚大,其名甚著”的用意是    
【小题5】唐寅16岁即以第名的成绩考中秀才,29岁参加应天府乡试,又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立会试,却在考场舞弊案中蒙冤,被罚永世不得为官。遂绝意功名,以卖画为生。结合唐寅生平,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房舍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记游者甚众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C.既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方破荆州,下江陵
D.然力足以至焉,人为可讥 况修短随化,终期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到后洞“游历艰难”的一组是
①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③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④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⑤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⑥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⑥
【小题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最重要。
B.文章指出探求只要尽了志与力,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之境,也没有什么可悔的。
C.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小题5】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⑵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