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三梦记(节选)
白行简
天后时,刘幽求为朝邑丞。尝奉使,夜归。未及家十余里,适有佛堂院,路出其侧。闻寺中歌笑欢洽。寺垣短缺,尽得睹其中。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见妻在坐中语笑。刘初愕然,不测其故久之。且思其不当至此,复不能舍之。又熟视容止言笑,无异。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刘掷瓦击之,中其罍洗,破迸走散,因忽不见。刘逾垣直入,与从者同视,殿序皆无人,寺扃如故,刘讶益甚,遂驰归。比至其家,妻方寝。闻刘至,乃叙寒暄讫,妻笑曰:“向梦中与数十人游一寺,皆不相识,会食于殿庭。有人自外以瓦砾投之,杯盘狼籍,因而遂觉。”刘亦具陈其见。
元和四年,河南元微之为监察御史,奉使剑外。去逾旬,予与仲兄乐天,陇西李杓直同游曲江。诣慈恩佛舍,遍历僧院,淹留移时。日已晚,同诣杓直修行里第,命酒对酬,甚欢畅。兄停杯久之,曰:“微之当达梁矣。”命题一篇于屋壁。其词曰:“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实二十一日也。十许日,会梁州使适至,获微之书一函,后寄《纪梦诗》一篇,其词曰:“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日月与游寺题诗日月率同。
  贞元中扶风窦质与京兆韦旬同自毫入秦,宿潼关逆旅。窦梦至华岳祠,见一女巫,黑而长。青裙素襦,迎路拜揖,请为之祝神。窦不获已,遂听之。问其姓,自称赵氏。及觉,具告于韦。明日,至祠下,有巫迎客,容质妆服,皆所梦也。顾谓韦曰:“梦有征也。”乃命从者视囊中,得钱二镮,与之。巫抚拿大笑,谓同辈曰:“如所梦矣!”韦惊问之,对曰:“昨梦二人从东来,一髯而短者祝酹,获钱二镮焉。及旦,乃遍述于同辈。今则验矣。”窦因问巫之姓氏。同辈曰:“赵氏。”自始及末,若合符契。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就:靠近,走进去
B.同诣杓直修行里第诣:拜见
C.刘亦具陈其见具:详细地
D.宿潼关逆旅逆旅:客舍,旅店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一髯而短者祝酹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破迸走散,因忽不见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D.日月与游寺题诗日月率同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三个梦恰好是三种梦的类型:第一个梦是你所做的事在别人的梦境里,第二个梦是说你在现实中看到了别人的梦中情景,第三个梦是说两个人的梦境彼此完全相通。
B.第一个故事中,刘幽求捡了一块瓦片投进去,击中了罍洗,围坐的人们惊惶失措,马上走得不见人影。刘幽求就打开庙门进去看,寺庙里却无一人,寺庙窗子也关得好好的。
C.第二个故事是讲述元缜与白居易的事,本文作者便是白居易之弟。白居易猜到元缜抵达梁州,元缜梦见白居易游历佛院,这固然是巧合,但也说明元白二人友情深厚真切。
D.第三个故事中,窦质梦见了一名长得又黑又高的穿青裙白衣的女巫师。第二天,窦质到华岳祠真的遇上了和梦中完全一样的巫师。而那女巫师居然也做到了与窦质同样的梦。
【小题4】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斜线(∕)断句:
刘 俯 身 窥 之 见 十 数 人 儿 女 杂 坐 罗 列 盘 馔 环 绕 之 而 共 食 见 其 妻 在 坐 中 语 笑。(2分)
(2)翻译:
①兄停杯久之,曰:“微之当达梁矣。”命题一篇于屋壁。(4分)
译文:  
②明日,至祠下,有巫迎客,容质妆服,皆所梦也。(4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9-25 04:48: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尝读六国世家,怪天下之诸侯,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势也。

……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莫如厚韩亲魏以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怪天下之诸侯 窃:偷窃
B.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 名:归罪,责备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泰 摈:排斥,抗拒
D.以助其急   阴:暗地里,暗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不知天下势也     悟已往不谏
B.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曰:至人无己
C.五倍之地,十倍之众 处涸辙犹欢
D.不知出此,乃贪疆埸尺寸之利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B.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诸侯已自困矣。
C.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D.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针对六国灭亡的历史深入思考,认为六国应该会有可以保全自己的策略。
B.苏辙立足于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点,从战略上对诸侯形势进行了详明的辨析。
C.苏辙批评的对象只是齐、楚、燕、赵四国,说他们目光短浅,贪图尺寸之利。
D.文章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论证精辟,观点明晰,在结尾表示了自己的惋惜之情。
【小题5】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
(2)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陈庭学记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川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余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余甚自愧。方余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余齿已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余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作者:宋濂)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嗜奇之士焉 恨:痛恨
B.于是其诗益工:擅长
C.余于京师 会:适逢
D.今圣主兴而宇内定 逮:及至
【小题2】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诸葛武侯之居 赋咏歌呼之
B.则告余     农人告余春及
C.非材有文   荆州之民附操
D.蓬蒿没户,志意常充然 吾尝跂望矣
【小题3】请选出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则以告余 竖子不足与谋
B.成都,川蜀之要地 刘备,天下枭雄
C.会余于京师    而今安在哉
D.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其难至如此  通往四川的道路就是这样难以到达。
B.既览必发为诗 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
C.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
D.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为送别陈庭学作序,并未开门见山,而是远远地从“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落笔,构思精妙。
B.文中作者看似对蜀地山水大加赞赏,实则意在表明自己未趁年轻游览蜀地,生平游历不广的遗憾之意。
C.从此文来看,作者对陈庭学诗歌创作中存在的某些偏差似乎有所认识,并希望有所提醒和纠正。
D.本文体现了一个长者对后辈语重心长的启发,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和盛气凌人的口吻,而是娓娓道来,恳切诚挚。
【小题6】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跨 马 行 篁 竹 间 山 高 者 累 旬 日 不 见 其 巅 际 临 上 而 俯 视 绝 壑 万 仞 杳 莫 测 其 所 穷 肝 胆 为 之 掉 栗 水 行 则 江 石 悍 利 波 恶 涡 诡 舟 一 失 势 尺 寸 辄 糜 碎 土 沉 下 饱 鱼 鳖
【小题7】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看待文学创作与游历山水之间的关系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 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 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自《揭傒斯全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摒弃
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 容:容貌
C.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   谢:道谢
D.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小题4】把蚊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