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是适郢土而首冥山,背道愈远矣。

得风,风不信则花萼不茂,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夏之得炎,炎不信则草木不长,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秋之得雨,雨不信则百谷不实,百谷不实则收成之德废;冬之得寒,寒不信则水土不坚,水土不坚则安静之德废。以天地之灵,气不信四时犹废,而况于人乎?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小邾射(1)以邑奔鲁,曰:“使子路我,吾无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辞焉。季康子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子路曰:“彼不臣而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夫柳季、子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2),而声驰于天下。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

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教而行,诚在言外。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救则立,以信莅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

(取材于《刘子》)

注释:(1)射:人名,小邾国的大臣。(2)衡门:简陋的屋舍。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   发生:萌发滋生
B.使子路我     要:与……约定
C.彼不臣而其言 济:成全
D.鲁之匹夫 匹夫:有勇无谋的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欲立行不知立信   得之心寓之酒也
B.春得风     师道不传也久矣
C.君以鼎国   天下笑者
D.子何辱     风雨兴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
草木不生长夏季植物茂盛的规律就会被破坏
B.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鲁侯假意把岑鼎献给齐国来请求结盟
C.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
所以说到做到,是守信的表现
D.以信莅事则正
用诚信的态度处理事情就能公正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②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
【小题5】下面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更适合用作本文的论据?请结合文章的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一: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攻,愿一饮而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夫商鞅,秦之贵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

材料二:孔子适卫,路出于蒲,会公叔氏以蒲叛卫,蒲人止之。孔子弟子有公良儒者,为人贤长,有勇力,以私车五乘从夫子行。喟然曰:“昔吾从夫子遇难于匡,又伐树(1)于宋,今遇困于此,与其见夫子仍遇于难,宁我斗死。”挺剑而合众,将与之战。蒲人惧,曰:“苟无适卫,吾则出子。”乃盟孔子,而出之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乎?”孔子曰:“要我以盟,非义也。”

注释:(1)伐树:孔子与弟子行至宋国,在一棵大树下学习礼仪,有人把树砍倒以驱赶他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07 04:43: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鲍防,字子慎,襄州襄阳人。少孤窭,强志于学,善辞章。及进士第,历署节度府僚属,入为职方员外郎。薛兼训帅太原,被病,代宗授防少尹、节度行军司马, 召见,慰遣之。俄知留后,兼太原尹、节度使。入为御史大夫,历福建、江西观察使,召拜左散骑常侍。卒,年六十九,赠太子少保,谥曰宣。防于诗尤工,有所感发,以讥切世敝,当时称之。与中书舍人谢良弼友善,时号“鲍谢”云。

(摘自《新唐书· 鲍防传,有删改》

②(防)累官至河东节度使。人乐其治,诏图形别殿。丁乱,从幸奉天,除礼部侍郎,封东海公。贞元元年,策贤良方正,得穆质、柳公绰等,皆位至台鼎,世美其知人。时比岁旱,质对:“汉故事,免三公,烹弘羊。”权近独孤偭欲下按治,防曰:“使上闻所未闻,不亦善乎?”置质高第,帝见策嘉之。授工部尚书。

(摘自《唐才子传校笺》,有删改)

防有政声唯总戎非所宜而谬执兵柄以太原革车胡骑雄杂而回纥深入寇防出拒战为虏所败,为礼部侍郎时,尝遇知杂侍御史窦参于通衢,导骑不时引避,仆人为参所鞭,及参政秉政,遽令致仕。防谓亲友曰:“吾与萧昕之子齿,而与昕同日悬车,非朽迈之致,以余忿见废。”防文学旧人,历职中外,不因罪戾,而为俗吏所摈,竟以愤终。众颇悯防而咎参,故参之败不旋踵,非不幸也。

(摘自《旧唐书· 鲍防传》,有删改)

④鲍防代总节度使,会回纥入寇,防遣大将焦伯瑜等击之,自良曰:“寇远来,难与争锋。请筑二垒扼归路,坚壁勿出,求战不许,师老而堕,其势易乘。”防不听。伯瑜战百井,大败。

(摘自《新唐书· 李自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花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防有政声/唯总戎非所宜/而谬执兵柄/以太原革车胡骑雄杂/而回纥深入寇/防出拒战/为虏所败/
B.防有政声/唯总戎非所宜/而谬执兵柄/以太原革车胡骑/雄杂而回纥深入/寇防出拒战/为虏所败/
C.防有政声/唯总戎非所/宜而谬执兵柄/以太原革车胡骑/雄杂而回纥深入/寇防出拒战/为虏所败
D.防有政声/唯总戎非所/宜而谬执兵柄/以太原革车胡骑雄杂/而回纥深入/寇防出拒战/为虏所败/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僚属:贵族或大官出行时的随从人员或职员。
B.公:爵位名称,五等之首;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
C.台鼎:古称三公为名鼎,如星之有三台,鼎之有三足,后指考中进士为官者。
D.策:古代称应试者对答的文字,也指一种议论文体,如《教战守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防深受皇帝看重,手语要职。太原统帅薛兼训患病期间,唐代总任命鲍防为少尹,并亲自加以慰勉,不九任命他为留后,兼任太原尹、节度使。
B.鲍防精于诗歌写作,世人赞美。鲍防是文学上的前辈,写诗往往有感而发,切中时弊,受到当时人们的赞美,与中书舍人谢良弼号称“鲍谢”。
C.鲍防敢于坚持己见,为国选才。科考中,穆质就连年的旱灾表达了否定朝中权臣的言论,独孤偭想让穆质落榜,而鲍防以优等成绩录取了穆质。
D.鲍防受到庸吏排挤,忧愤而终。鲍防在担任礼部侍郎时与后来执政的窦参发生矛盾,遭到窦参的排挤,但经过鲍防的积极斗争,不久窦参失势。
【小题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萧昕之子齿,而与昕同日悬车,非朽迈之致,以余忿见废。
(2)请筑二垒扼归路,坚壁勿出,求战不许,师老而堕,其势易乘。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

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逆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南公:即吕南公,北宋学者。②驵(zǎng):泛指经济人。③帑(tǎng):库房。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有钱而没者 (2)安可以此物公哉?
(3)买陶器欲转于北方  (4)妻子饥寒不
【小题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B.闻公欲以嫁女
C.请其矢,盛以锦囊D.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小题3】与例句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
A.竖子不足与谋B.乐夫天命复奚疑
C.持节送匈奴使者留在汉者D.见犯乃死,重负国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2)其驵舞秤权阴厚整。
【小题5】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汝 所 欲 酒 而 已 何 欺 寒 人 为
【小题6】下面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陈策买了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骡子,他的儿子与狡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做手脚把骡子卖给了经过那里急需用马的官人。陈策知道后,追上官人,说明原因,取回骡子。
B.陈策只卖银器给买主,不卖给他罗绮,致使买主猜疑他舍不得卖。陈策向他解释,罗绮是长久抵押之物,质量已经很差,更不能卖给他作嫁女之用。陈策还验明银器是真银才卖。
C.危整仅买五斤鲍鱼,市场经纪人故意多秤卖鱼人的鱼给危整,让危整请他喝酒。危整知道后追几里让卖鱼人回来,付多得鲍鱼的钱。危整请市场经纪人喝酒,责备他不该这样做。
D.曾叔卿已把陶器交给那人,收了钱,当知道买主也像他先前那样打算把陶器运到北方易物时,他告诉买主自己是怕北方会有灾荒而不去的,让买主也不要去。陶器也不再卖给那人。
【小题7】用一个字概括文中所记的三个建昌南城人所具有的品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允,字叔佐,兰陵人也。允少知名,风神凝远,通达有识鉴,容止酝藉,动合规矩。起家邵陵王法曹参军,转湘东王主簿,迁梁太子洗马。侯景攻陷台城,百僚奔散,允独整衣冠坐于宫坊,景军人敬而弗之逼也。寻出居京口。时寇贼纵横,百姓波骇,衣冠士族,四出奔散,允独不行。人问其故,允答曰:“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乃闭门静处,并日而食,卒免于患。侯景平后,高祖镇南徐州,以书召之,允又辞疾。永定中,侯安都为南徐州刺史,躬造其庐,以申长幼之敬。天嘉三年,征为太子庶子。高宗即位,迁黄门侍郎。五年,出为安前晋安王长史。时王尚少,未亲民务,故委允行府州事。允性敦重,未尝以荣利干怀。及晋安出镇湘州,又苦携允,允少与蔡景历善,景历子征修父党之敬,闻允将行,乃诣允曰:“公年德并高,国之元老,从容坐镇,旦夕自为列曹,何为方复辛苦在外!”允答曰:“已许晋安,岂可忘信。”其恬于荣势如此。至德三年,除中卫豫章王长史,累迁通直散骑常侍、光胜将军。镇卫鄱阳王出镇会稽,允又为长史,带会稽郡丞。行经延陵季子庙,设萍藻之荐,托为异代之交,为诗以叙意,辞理清典。后主尝问蔡征曰:“卿世与萧允相知,此公志操何如?”征曰:“其清虚玄远,殆不可测,至于文章,可得而言。”因诵允诗以对,后主嗟赏久之。其年拜光禄大夫。及隋师济江,允迁于关右。是时朝士至长安者,例并授官,唯允与尚书仆射谢伷辞以老疾,隋文帝义之,并厚赐钱帛。寻以疾卒于长安,时年八十四。

 (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者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
B.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
C.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
D.夫性命之道/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家,指封建时代官吏有丧,守丧尚未期满而从家中重新起用。
B.士族,东汉以后在地主阶级内部形成的大姓豪族,享受政治经济特权。
C.元老,天子的老臣,也指资历声望高深的大臣。现指某一领域年长资深的人。
D.关右,地区名。古人以西为右:亦称“关西”。后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允身处乱世,镇定从容。侯景攻陷台城后,百官逃散萧允独自整理衣冠坐在宫坊别屋中;萧允居住在京口时寇贼纵横,他却独自留下闭门静处。
B.萧允少时知名受人敬重。萧允少年时为人所知,通达有见识行动合乎规矩;侯安都任南徐州刺史时,曾经亲自去造访他以表示对他的尊敬。
C.萧允性情敦厚,不计得失。晋安王出京镇守湘州时坚持带萧允同去,当时萧允年事已高,蔡景历父子就劝他不要远行受苦,但萧允依然坚持前往。
D.萧允重视礼仪,坚守节操。萧允在赴任会稽郡丞时行经延陵的季子庙备办萍藻前往祭祀;隋朝建立后,按例都授以官职萧允却以年老多病推辞。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王尚少,未亲民务,故委允行府州事。
(2)后主尝问蔡征曰:“卿世与萧允相知,此公志操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