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是适郢土而首冥山,背道愈远矣。

得风,风不信则花萼不茂,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夏之得炎,炎不信则草木不长,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秋之得雨,雨不信则百谷不实,百谷不实则收成之德废;冬之得寒,寒不信则水土不坚,水土不坚则安静之德废。以天地之灵,气不信四时犹废,而况于人乎?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小邾射(1)以邑奔鲁,曰:“使子路我,吾无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辞焉。季康子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子路曰:“彼不臣而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夫柳季、子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2),而声驰于天下。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

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教而行,诚在言外。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救则立,以信莅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

(取材于《刘子》)

注释:(1)射:人名,小邾国的大臣。(2)衡门:简陋的屋舍。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   发生:萌发滋生
B.使子路我     要:与……约定
C.彼不臣而其言 济:成全
D.鲁之匹夫 匹夫:有勇无谋的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欲立行不知立信   得之心寓之酒也
B.春得风     师道不传也久矣
C.君以鼎国   天下笑者
D.子何辱     风雨兴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
草木不生长夏季植物茂盛的规律就会被破坏
B.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鲁侯假意把岑鼎献给齐国来请求结盟
C.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
所以说到做到,是守信的表现
D.以信莅事则正
用诚信的态度处理事情就能公正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②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
【小题5】下面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更适合用作本文的论据?请结合文章的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一: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攻,愿一饮而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夫商鞅,秦之贵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

材料二:孔子适卫,路出于蒲,会公叔氏以蒲叛卫,蒲人止之。孔子弟子有公良儒者,为人贤长,有勇力,以私车五乘从夫子行。喟然曰:“昔吾从夫子遇难于匡,又伐树(1)于宋,今遇困于此,与其见夫子仍遇于难,宁我斗死。”挺剑而合众,将与之战。蒲人惧,曰:“苟无适卫,吾则出子。”乃盟孔子,而出之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乎?”孔子曰:“要我以盟,非义也。”

注释:(1)伐树:孔子与弟子行至宋国,在一棵大树下学习礼仪,有人把树砍倒以驱赶他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07 04:43: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汪廷珍,字瑟庵,江苏山阳人。少孤,母程抚之成立。家中落,岁凶,粥或不给,不令人知。母曰:“吾非耻贫,耻言贫,疑有求于人也。”力学,困诸生十年,始举于乡。成乾隆五十四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嘉庆元年,直上书房。母忧归,服阕,补原官。廷珍学有根底,初为祭酒,以师道自居,教学者立言以义法,力戒摹拟剽窃之习。及官学政,为学约五则以训士:曰辨涂,曰端本,曰敬业,曰裁伪,曰自立。与士语,谆谆如父兄之于子弟。嘉庆十六年,授礼部侍郎。复直上书房,侍宣宗学。道光三年,宣宗释奠文庙礼成,诏曰:“礼部尚书汪廷珍,蒙皇考简用上书房师傅与朕朝夕讲论非法不道使朕通经义辨邪正,受益良多。朕亲政后,畀以尚书之任,尽心厥职,于师道、臣道可谓兼备。加太子太保。子报原,以员外郎即补用,示崇儒重道之意。”四年,南河高堰溃决阻运,上以廷珍生长淮、扬,命偕尚书文孚往勘,劾河督张文浩、总督孙玉庭,谴黜有差。疏筹修濬事宜,交河督办理。七年,卒,上震悼,优诏赐恤,赠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命大阿哥赐奠,赐银千两治丧,谥文端。江苏请祀乡贤,特诏允之。廷珍风裁严峻,立朝无所亲附。出入内廷,同僚见之,莫不肃然。大学士阮元服其多闻渊博,劝著书,廷珍曰:“六经之奥,昔人先我言之,便何以长语相溷?读书所以析义,要归于中有所主而已。”服用朴俭,或讥之,笑曰:“大丈夫不以曲学阿世为耻,而徒畏鲰生之讥乎?”后进以文谒,言不宗道,曰:“斯人华而不实,何以立朝?异日恐丧所守。”后皆如所言,人服其精鉴。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对经考试进入各级学校学生的统称,在明清两代常常代指秀才。
B.一甲二名进士,明清两代进士分三等即“三甲”, 一甲第二名又称为“探花”。
C.祭酒,古代飨宴时长者酹酒祭神的长者,后用作官职,这里指国子监的长官。
D.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因《乐》失传,又称《五经》。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廷珍从小家庭贫寒,遇上灾年连粥都吃不上,但他母亲却从不开口求助;这种成长环境使汪廷珍养成了严格自 律力求勤俭的性格。
B.汪廷珍作为学官,一方面对学生以“学约五则”严格要求,严禁剽窃之风;另一方面,又像父兄一样对学生施以诚恳耐心的教育和引导。
C.道光三年,皇帝借祭祀孔子的机会封赏了汪廷珍和他的儿子汪报原,这既显示了皇帝对儒学的尊崇,也彰显了汪廷珍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D.一位后辈带着精心写成的文章拜谒汪廷珍,他认为这个人华而不实,进而预测这个年轻人将来为官操守成疑,事实证明了汪廷珍的预见。
【小题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多划4处)
蒙 皇 考 简 用 上 书 房 师 傅 与 朕 朝 夕 讲 论 非 法 不 道 使 朕 通 经 义 辨 邪 正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亲政后,畀以尚书之任,尽心厥职,于师道、臣道可谓兼备。
(2)服用朴俭,或讥之,笑曰:“大丈夫不以曲学阿世为耻,而徒畏鲰生之讥乎?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怀素疏放,不拘细行,万缘皆缪。心自得之。于是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吏部韦尚书涉见而赏之曰:“此沙门札翰,当振宇宙大名。”

怀素心悟曰:“夫学无师授,如不由户而出。”乃师金吾兵曹钱塘邬彤,授其笔法。邬与怀素为群从中表兄弟。至中夕而谓怀素曰:“草书古势多矣!惟太宗以献之书如冬枯树,寒寂劲硬,不置枝叶。张旭长史又尝私谓彤曰:‘孤蓬自,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故得奇怪。’凡草圣尽如此。”怀素不复应对,连叫数声曰:“得之矣。”经岁余,辞之去。彤曰:“万里之别,无以为赠,吾有一宝,割而相与。”及临路草书竖牵似古钗脚勉旃

③至晚岁,颜太师真卿以怀素为同学邬兵曹弟子,问之曰:“夫草书于师授之外,须自得之。张长史观孤蓬、惊沙之外,见公孙大娘剑器舞,始得低昂回翔之状。未知邬兵曹有之乎?”怀素对曰:“似古钗脚,为草书竖牵之。”颜公于是倘佯而笑,经数月不言其书。怀素又辞之去,颜公曰:“师竖牵学古钗脚,何如屋漏痕?”素抱颜公脚,唱叹久之。颜公徐问之曰:“师亦有自得之乎?”对曰:“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无壁拆之路,一一自然。颜公曰:“噫!草书之渊妙,代不绝人,可谓闻所末闻之旨也。”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冬枯树
⑵为草书竖牵之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⑴此沙门札翰   
A公文   
B书信   
C书法   
D渊博
⑵孤蓬自
A赈济   
B摇动   
C振作   
D生长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饮酒养性 怀素为同学邬兵曹弟子
B.漆一盘书之 无常势
C.余师为书 登高而招
D.草书渊妙 石铿然有声者
【小题4】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怀素心悟曰:“夫学无师授,如不由户而出。”乃师金吾兵曹钱塘邬彤,授其笔法。
【小题5】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临路草书/竖牵似古钗脚/勉旃
B.及临路/草书竖牵/似古钗脚勉旃
C.及临路/草书竖牵似古钗脚/勉旃
D.及临路草书竖牵/似古钗/脚勉旃
【小题6】戴叔伦曾评价怀素的草书“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结合本文内容,概括此风格形成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甘茂因张仪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向寿谗甘茂,茂惧,秦,且之齐,出关遇苏代,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也。彼若以齐约韩、魏,是非秦之利也。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苏子伪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茂王之赐,故不往。今王何以礼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位之上卿而处之。

甘罗者,甘茂孙也。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使张唐往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曰:“臣尝为秦伐赵,赵怨臣,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文信侯不快。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 文信侯曰:“吾请张唐之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 文信侯叱曰:“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 ),君其试臣,何遽叱(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若文信侯专。”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今文信侯请君之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也。”张唐曰:“请因孺子行。”

(注)①武安君:秦将白起。   ②应侯:范雎,曾为秦相。
【小题1】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茂惧秦 (____________) (2)何余明之照四壁者(____________) 
(3)茂王之赐(____________) (4)武安君之(____________)
【小题2】填入下句括号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今臣生十二岁于兹( ),君其试臣,何遽叱( )?
A.焉  也B.矣  乎C.焉  乎D.矣  也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
(2)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小题4】第①段中苏子答应“请重公于齐”,为什么先“西说秦王”?
【小题5】比较甘茂与甘罗的劝说技巧的不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求谏(节选)
吴兢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藉:借助。
B.冀凭直言鲠议 冀:希望。
C.实愿罄其狂瞽 罄:竭尽。
D.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任:使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太宗“求谏”的一项是
①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③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④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⑥公等亦须受人谏语
A.②③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①④⑥
【小题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用比喻的方式,指出就像必须照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面容一样,皇帝要知道自己的过失,也必须依靠忠正之臣的谏诤。
B.唐太宗以隋朝灭亡的史实为例,指出隋朝的灭亡虽然是隋炀帝的暴虐所致,但是臣子不能极言规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C.唐太宗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在他看来,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
D.唐太宗认为帝王都有“任情喜怒”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最后结果只能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