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狐白之裘,坐堂侧陛。妻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景公:齐国国君。
②霁:天放晴。
③陛:皇宫的台阶。
【小题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其 实 味 不 同
【小题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吏二一人诣王(  )
(2)晏子避对曰(  )
(3)叶相似(  )
(4)公狐白之裘(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6 11:31: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骐骥碌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已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盆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
注①休:停止。此句是指其下笔没完没了。②齐气:古代齐国其俗文体舒缓,此言徐干为文亦染有这种地方习气。③检:法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鲜:少
B.以此相服,亦良难矣良:很
C.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匹:这类人
D.二者必至之常期期:规定的时日,期限
【小题2】下列哪些内容是属于作者所批评的文学现象(    )
①文人相轻 ②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 ③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④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⑤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⑥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A.①③⑤B.③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总体上高度评价了“建安七子”,认为他们都有学问,都有创造才能,其中,对王粲的评价最高。
B.《典论·论文》的论述思路,先由人及文,因为文是人的创作;然后由末及本,因为本唯由末以得见,由此再及于文之用。
C.作者以“建安七子”因才性不同而各有所偏的事实证明真正全才之人是很少的,从而含蓄地批评了“文人相轻”这种文学现象。
D.文章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由“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可知,“气”指的是作家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表现,具有鲜明的个性。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3分)
  
  
(2)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4分)
    
(3)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梅直讲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爽》,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日:“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何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饶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砚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①梅直讲:即梅尧臣,字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苏轼参加礼部考试时,梅尧臣任参评官。②请属:请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悲:同情
B.其后益壮 壮:强壮
C.非左右为之先容 容:介绍,推荐
D.人不可以苟富贵 苟:苟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虽然,不容何病 夫天下虽不能容
B.执事爱其文  闻其名而不得见者
C.非亲旧为之请属于 苟其饶一时之幸
D.不容然后见君子 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
【小题3】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所说“周公之不遇”主要指的是无人理解他。
B.孔子听到颜回的劝慰后,不由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C.苏轼将梅公和韩愈并提,表达自己对梅公的敬仰。
D.苏轼为自己成为欧阳、梅二公的学生而感到高兴。
【小题4】下列为文中划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B.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C.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D.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小题5】将下面的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②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小题6】根据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本文主要写了人生的哪两种乐趣?作者所推崇的是其中的哪一种?
②简要说明文中哪些内容可以证明苏轼获得第三名是实力所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1分)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杳无穷极   杳:深远 B.修篁霄   干:冲
C.坐后堂   延:延请 D.苍莽中   履:鞋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A.畅心而发其文者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B.序齿行缦立远视,望幸焉。
C.予未登绝顶为怏歌赠之
D.渺四顾,心目豁然盘盘,囷囷焉
【小题3】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 (   ) (3分)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B.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
C.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D.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小题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小题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3分)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复庵记

顾炎武

①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②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③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思想家、文学家。初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中涓:太监。黄冠:道士。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焉C.也D.乎
【小题2】第①段中作者说“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主要原因是(  )
A.范君本就不愿与方士同流合污。
B.范君本就与李自成合谋挟东宫。
C.范君幼而读书,本为东宫伴读。
D.范君本一儒生,对明永远忠诚。
【小题3】第③段画线句整散结合,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小题1】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  )
A.而去之 委:放弃
B.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C.是以善国者   为:以之为,作为   
D.危乡轻家则敢上犯禁   陵:违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桑竹之属
B.得者多助/伐无,诛暴秦
C.然后治/无丝竹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安乡重家/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小题3】理解填空 。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   ,
【甲】文从  的角度来论述,
【乙】文则从    的角度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