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作品,请按要求完成文后下列各题。(共15分)
传是楼记   清·汪 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
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唯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
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③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节选自《尧峰文钞》)
[注] ① 缃帙(zhì):浅黄色的书套。 ② 彝(yí):古代酒具,也泛指祭器。斝(jiǎ):古代酒具。 ③ 呻佔(zhān):诵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间命工斫木为橱 间:隔些时候
B.吾耳目濡染旧矣旧:久长
C.采其华而忘其实 华:精华
D.心与迹忤 忤:抵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问记于琬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   故为之文以志
D.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题为“传是楼记”,其中的“是”既指那几万卷书,更指要善于读书,以修养品德为根本,发扬光大功业。
B.此记详细介绍了藏书楼的由来、藏书的布置,以及建藏书楼的目的,意在颂扬徐健庵先生的高尚美德。
C.文章由藏书写到守书,再写到读书,进而写到要躬体心得,善于读书,由表及里,深刻揭示了建楼藏书的意义。
D.作者借徐健庵对儿子们说的一番话,说明了建楼藏书的缘由,也颂扬了楼主人的足识与品德。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3分)
翻译:
(2)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3分)
翻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11-26 12:04: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奔  一边……一边
B.策扶老以流憩 拐杖
C.容膝之易安 反省
D.眄庭柯以颜 使愉快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问征夫前路 舟遥遥轻飏
B.悟已往不谏   恨晨光熹微
C.风飘飘吹衣  门虽设而常关
D.实迷途未远  未见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B.乐夫天命复奚疑?
C.何不委心任去留?D.复驾言兮焉求?
【小题4】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
B.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

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刘向《说苑》)

(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三)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刘向《列女传》)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小题2】下列各句分为四组,都与“劝学”有关的一项是(   )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④非学无以广才
⑤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⑥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对上述三段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应和了《劝学》中所说的“学不可以已”。
B.第(二)段文字,诸葛亮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C.第(三)段文字,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D.在表达方式上,第(一)段运用比喻说理,第(二)段运用对比说理,第(三)段运用的也是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①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予昂建议诛之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②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③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④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 《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⑤且夫不忘仇,孝也;不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⑥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柳宗元集》)
注①贼虐:残害。②为理者:当官的人。③刺谳:审理判罪。④调人:周代官名。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阊旌:表彰B.始而求其端原:最初
C.经背圣非:违背D.不死爱:吝惜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作者直接驳斥陈子昂主张的一组是( )  (3分)
①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②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③诛其可旌,兹谓滥
④旌其可诛,兹谓僭 ⑤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 ⑥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指出陈子昂在《复仇议》中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并将之“编制于令,永为国典”的主张是错误的。
B.第二段针对陈子昂的主张进行驳斥,在阐述封建礼(情)与刑(理)本质一致的基础上,指出他的主张自相矛盾、黩刑坏礼。
C.第三、四段对案件所涉及的双方进行具体分析,阐明诛杀和表彰二者不能并行;并引经据典,指出陈子昂的主张违背了圣贤经传的训条。
D.本文从维护封建“礼”与“法”的尊严出发,调和为亲报仇与守法之间的矛盾,其目的是为了揭露吏治黑暗和官官相护的社会现实。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可楼记

[明]高攀龙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其赘矣。

注:耦,两人耕地,引申为匹敌相对,有正有反。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1)窗疏四(_________)
(2)可以风之爽(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左偏为楼
B.幽壑之潜蛟
C.可以月之来而饯其往
D.栗深林兮层巅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则斯楼赘矣。
A.今人极力以营口腹
B.尔无忘乃父之志
C.孰能讥之乎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
(2)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小题5】作者将此楼命名为“可楼”,是因为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6】本文叙议结合。从叙的内容看,主要是写_______;从议的内容看,作者针对当时社会______的现象,表达了_______的观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莽苍者 莽苍:郊野的颜色,这里指远郊
B.穷发之北 穷发:这里指不毛之地
C.云气,负青天   绝:超越,穿过
D.腹犹果然 果然:吃饱的样子
【小题2】下列语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B.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C.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D.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蜩与学鸠自以为得到逍遥,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对此,作者以三种情况下的行路备粮为喻,巧妙加以反击。
B.以冥灵与大椿的比喻,既论证了“小年不及大年”,也点明它们有认识上的高下之异,一般人与彭祖比寿也如此。
C.大如鹏鸟小如蜩鸠,在作者看来都有所依赖。当然,“小大有别”“小不及大”,
作者还是肯定了大鹏鸟之类。
D.引“汤之问棘”一节,再次写出大鹏鸟的神奇变化和雄奇壮观,是庄子常用的“重言”手法,加重了论说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