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①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予昂建议诛之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②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③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④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 《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⑤且夫不忘仇,孝也;不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⑥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柳宗元集》)
[注]①贼虐:残害。②为理者:当官的人。③刺谳:审理判罪。④调人:周代官名。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阊旌:表彰B.始而求其端原:最初
C.经背圣非:违背D.不死爱:吝惜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作者直接驳斥陈子昂主张的一组是( )  (3分)
①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②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③诛其可旌,兹谓滥
④旌其可诛,兹谓僭 ⑤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 ⑥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指出陈子昂在《复仇议》中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并将之“编制于令,永为国典”的主张是错误的。
B.第二段针对陈子昂的主张进行驳斥,在阐述封建礼(情)与刑(理)本质一致的基础上,指出他的主张自相矛盾、黩刑坏礼。
C.第三、四段对案件所涉及的双方进行具体分析,阐明诛杀和表彰二者不能并行;并引经据典,指出陈子昂的主张违背了圣贤经传的训条。
D.本文从维护封建“礼”与“法”的尊严出发,调和为亲报仇与守法之间的矛盾,其目的是为了揭露吏治黑暗和官官相护的社会现实。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02 01:30: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小段,回答小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第四章》
【小题1】给画线句子断句。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小题2】有关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得,则其上矣②不得而非其上,也③贤者亦有此乎④为民上而不与民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含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未之有也B.乐以天下C.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D.贤者亦有此乐乎
【小题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并称“孔孟”;他被尊称为“亚圣”。
B.《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7篇,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是通过对话体展开论辩的说理散文,是语录体散文向专题性论文过渡的形式,有些篇章还保留着语录体的形式。
D.孟子与荀子一样,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都主张性善,都肯定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谢杜相公书①
曾巩
伏念昔者,方巩之得祸罚于河滨,去其家四千里之远。南向而望,迅河大淮,埭堰湖江,天下之险,为其阻厄。而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又无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势下之可以动俗。惟先人之医药,与凡丧之急,不知所以为赖,而旅榇②之重大,惧无以归者。明公独于此时,闵闵勤勤,营救护视,亲屈车骑,临于河上。使其方先人之病,得一意于左右,而医药之有与谋。至其既孤,无外事之夺其哀,而毫发之私,无有不如其欲;莫大之丧,得以致而南。其为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窃惟明公相天下之道,吟颂推说者穷万世,非如曲士汲汲一节之善。而位之极,年之高,天子不敢烦以政,岂乡闾新学,危苦之情,丛细之事,宜以彻于视听,而蒙省察?然明公存先人之,而所以尽于巩之德如此!盖明公虽不可起而寄天下之政,而爱育天下之人材、不忍一夫失其之道,出于自然,推而行之,不以进退。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
在丧之日,不敢以世俗浅意,越礼进谢;丧除,又惟大恩之不可,空言之不足陈,徘徊迄今,一书之未进。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伏惟明公终赐亮察。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私,则巩之所以报于明公者,亦惟天下之义而已。誓心则然,未敢谓能也。
注:①曾巩之父曾易占,当年从江西来汴京途中,在河南安阳忽患重病,后病逝。期间, 杜衍给了曾巩很多帮助。曾巩写此信,其父已丧多年。②旅榇(ch^n):客死者的灵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年哮的一项是(3分)
A.莫大之丧,得以致而南卒:死亡
B.其为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存:抚恤
C.然明公存先人之故:旧交情
D.又惟大恩之不可名:说出
【小题2】下列“所”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与凡丧之所急
B.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
C.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
D.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3分)
(2)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3分)
(3)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3分)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杜衍帮助曾巩及其父亲的原因。(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温公行状
苏轼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选自《苏轼文集》)
【小题1】对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除,丁天章公忧 除:授官
B.籍请公按视     按:巡视
C.乞独坐其事,不报 报:回复
D.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    喻:告知
【小题2】下列加下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兵官郭恩勇且狂 臣死且不避
B.复其税役十五年  其皆出于此乎
C.而神宗识其意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 句读之不知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
(2)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小题4】根据第三段,概括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三条具体理由。不超过30个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下列小题。
书施穆亭先生撰先兄学艺公传后
张正忠
孝友为人生大节,然非根于天性、发于至诚,不能致之。世人概曰“孝友”,究亦徒窃其名也.至吾兄学艺公,则实有当而无愧名。
犹忆忠十二岁,三弟五龄,祖父伯叔俱亡,祖母与母无倚,惟兄一人仔肩家政,备历艰辛。虽极忙冗中,于祖母与母服勤就养未尝少疏。祖母年七十余,病笃,兄不解衣带,尽夜扶持眠起者两阅月。及终,恸哭失声,奔丧尽礼。甫毕,官司频仍,时内有伯叔侵凌,外被他氏欺辱,自丙中至已亥四载,无日不涉讼公庭。兄窥忠有忧色,曰:“即有大祸,予以承当,女惟用心读书,以慰母心,何以忧之?
此后无事小者二载,方期自兹以往永享平安,得于母前曲尽孝思。雍正甲辰冬,惨罹祝融之变,祖宅且为废址。夫从前叠遭死亡、丧葬、官事,至是资财已尽,囊橐俱空。兄天性至孝,勉强支撑。乙巳春,经营竖造,其仓皇拮据,形神俱敝之状,有难以殚述者也。又恐忠因遭变有妨学业,愈加廷师督责读书。迨冬散馆,鼓励尤深,书宣则为清尘,食饮亲自馈送,手书一语云:书声莫让鸡声早,灯影须同月影斜。贻案头以示儆。岁辛亥,忠府试第一,兄欢欣相勉,曰:“今次入泮必也,任毋以一矜自足。余之所以望尔者,欲尔大振家声也。”兄年近五旬未得子,适忠丁未举一子,兄喜不自胜,曰:“此我房承先启后者也!”顾复提抱爱若珍珠。不幸周岁殁于痘,兄顿足痛哭不饮食者数日。后兄始得一子,亦不过安之若素。
兄应长享遐龄,胡天不吊,中道而陨。卒之日,语言无声,泣附忠耳曰:“吾不孝之人,惟愿尔孝顺老母,友爱弟侄,勿有私积,永相和好。”数语相谆嘱。呜呼!其孝友若此,非根于天性、发于至诚而能然哉?
【注】1①选自《度予亭集新编》,有删改。②祝融:火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致之  致:传达
B.尽夜扶持眠起者两阅月 阅:经历
C.任毋以一矜自足     矜:自满
D.中道而陨 陨:死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究亦徒窃其名也   ②视徒吏则心惕息
B.①祖宅且为废址 ②且臣少仕伪朝
C.①后兄始得一子 ②室始洞然
D.①数语相谆嘱 ②夫人之相与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极忙冗中,于祖母与母服勤就养未尝少疏。
(2))女惟用心读书,以慰母心,何以忧之?
(3)余之所以望尔者,欲尔大振家声也。
(4)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小题4】根据文本,概括学艺公“孝友之节”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