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桂州新城记
王安石
侬智高反南方,出入十有二州。十有二州之守吏,或死或不死,而无一人能守其州者。岂其材皆不足欤?盖夫城郭之不设,甲兵之不戒,虽有智勇,犹不能以胜一日之变也。唯天子亦以为任其罪者不独守吏,故特推恩褒广死节,而一切贷其失职。于是遂推选士大夫所论以为能者,付之经略,而今尚书户部侍郎余公靖当广西焉。
寇平之明年,蛮越接和,乃大城桂州。其方六里,其木、甓、瓦、石之材,以枚数之,至四百万有奇。用人之力,以工数之,至一十馀万。凡所以守之具,无一求而有不给者焉。以至和元年八月始作,而以二年之六月成。夫其为役亦大矣。盖公之信于民也久,而费之欲以卫其材,劳之欲以休其力,以故为是有大费与大劳,而人莫或以为勤也
古者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礼失,则夷狄横而窥中国。方是时,中国非无城郭也,卒于陵夷、毁顿、陷灭而不救。然则城郭者,先王有之,而非所以恃而为存也。及至喟然觉寤,兴起旧政,则城郭之修也,又不敢以为后。盖有其患而图之无其具,有其具而守之非其人,有其人而治之无其法,能以久存而无败者,皆未之闻也。故文王之兴也,有四夷之难,则城于朔方,而以南仲;宣王之起也,有诸侯之患,则城于东方,而以仲山甫。此二臣之德,协于其君,于为国之本末与其所先后,可谓知之矣。虑之以悄悄之劳,而发赫赫之名,承之以翼翼之勤,而续明明之功,卒所以攘戎夷而中国以全安者,盖其君臣如此,而守卫之有其具也。
今余公亦以文武之材,当明天子承平日久、欲补弊立废之时,镇抚一方,修捍其民,其勤于今,与周之有南仲、仲山甫盖等矣,是宜有纪也。故其将吏相与谋而来取文,将刻之城隅,而以告后之人焉。至和二年九月丙辰,群牧判官、太常博士王某记。
(选自《王安石散文选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有智勇,犹不能以一日之变也。胜:禁得起。
B.城郭之不设,甲兵之不戒:通“诫”,告诫,警示。
C.于是遂推选士大夫所论以为能者,付之经略。经略:策划处理。
D.承之以翼翼之勤,而续明明之功翼翼:恭敬谨慎的样子。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体现修治新城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天子亦以为任其罪者不独守吏。
②寇平之明年,蛮越接和。
③然则城郭者,先王有之,而非所以恃而为存也。
④有大费与大劳,而人莫或以为勤也。
⑤有其患而图之无其具,有其具而守之非其人。
⑥凡所以守之具,无一求而有不给者焉。
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④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侬智高在南方起事谋反。十二州守吏,没有一个人能守住城池,不是他们才能不够。当时皇帝也这么认为。
B.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朋友之间的礼义失去的话,四方的少数民族就会横暴的窥视中原地区,以寻可乘之机。
C.王安石散文叙议结合,阐明道理,深有寓意。本文亦是如此,作者不吝笔墨叙写余靖修建新城的经过,为后文论述奠定了基础。
D.作者认为,城郭为设险故守之需,故不可缺,而礼乃无形之城,对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更不能忽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故特推恩褒广死节,而一切贷其失职。(4分)
(2)    以故为是有大费与大劳,而人莫或以为勤也。(3分)
(3)    卒所以攘戎夷而中国以全安者(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1-10 05:50: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王问太公①曰:“何如而可为天下?”
太公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
文王在酆,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
“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臣,邪曲胜直;吾观其吏,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大明②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
(选自《六韬》,有删改)
【注】①太公:姜子牙,名尚。②大明:旭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见其阴    阴:暗地里的活动
B.同好相趋    趋:追求
C.大谋不谋    谋:显现出谋略
D.此亡国之征也 征:征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B.王其修德以下贤 其皆出于此乎
C.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  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大明发而万物皆照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B.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C.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D.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公认为,器量、诚信、仁爱、恩惠、权势等条件分别对“容天下”“约天下”“怀天下”“不失天下”“保天下”具有重要作用。
B.太公认为,国君要修养德行,谦逊地对待士人,施恩惠于百姓,不可随意兴兵;倡导和谋划用兵时,需要考虑天道和人道。
C.太公认为,国君要与百姓同疾苦,同情感,同憎恶,同爱好;国君要为百姓谋利益,不要掠夺民众和别国的利益。
D.“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中的“国”在这里指诸侯国,与“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国”意义相同。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2)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臣,邪曲胜直;吾观其吏,败法乱刑,上下不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李端叔书
宋苏 轼
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
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
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不次。
注 ①斩然在疚:卧病在床。②递:驿站传递。③昌歜: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仿佛:好像
B.无一字见及见:动词前,表示自己
C.复创相推与与:称赞
D.必喻此意喻:明白,理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足下终不弃绝终苟免不怀仁
B.遂欲移之众口曼辞自饰
C.辄自喜渐不人识念谁之戕贼
D.以取妍人其制稍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于李端叔对自己的殷殷关切而作此文,又谆谆告诫他,各人自有喜好,不必受别人的影响而对自己赞誉有加。
B.作者认为自己以往那些品评古今人物、纵论为政是非的策论文章,其实都不过是书生的泛泛空论,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恰恰是应试科举养成的毛病,实在不足称道。
C.谪居期间,作者唯恐为声名所累,混迹于普通百姓中间,别人不识则喜,李端叔赞誉则忧,足见因写文章获罪一事对他心灵的打击很大。
D.本文感情真挚,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了自己已厌倦官场游戏,淡泊利禄声名,醉心田园山野的乐趣。三处比喻手法的运用也通俗、贴切,形象生动地传达了苏轼丰富的内心情感。

同类题3

   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

韩 愈

愿之言日:“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旋,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唆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据,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干前,熟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熟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熟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赵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简注)
①此序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李愿是韩愈的好友,因对当时的权贵不满而隐居于太行山南面的盘谷(山谷名,在今河南济源)。韩愈在当时因多次求官不得,处境艰难,心情抑郁,故作此序送之。作者通过李愿的口,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②进退:这里指任免并降。③才唆:才能出众的人,此指幕僚。唆同“俊”。④便(pián)体:轻盈的体态。⑤负恃:负,依靠;侍,依赖,依仗。这里指以各自色艺而自负。⑥黜陟(chù zhì):指官吏的贬斥或进升。⑦形势:指有权有势的人家。⑧趑趄(zī jū):踌躇难进的样子。⑨嗫嚅(niè rú):欲言又止的样子。
(阅读指要)

作者在本文中赞扬了洁身自好的隐士,对一时得势的权贵,以及钻营禄位、趋炎附势的小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章描述用对比法,刻画淋漓尽致。多用骈偶句子,语言流畅,音调铿锵。

韩愈的赠序非常有名,此篇尤为历代所称道。苏轼曾说过:“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对此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争而取怜(___________)   (2)吾非此而逃之(____________)
(3)是有命焉,不可而致也(___________)(4)采于山,美可(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列”与“列屋而闲居”句中“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欲与廉颇争B.乃伪为屋券,贾五百金
C.其名于大堤之上D.缺露雳,丘峦崩摧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B.伺候于公卿之门
C.飘轻裙,翳长袖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小题4】对下列句中修辞手法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借代)B.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对偶)
C.钓于水,可食。(比喻)D.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反问)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文中借李愿之口,描绘了哪几种人?作者的态度如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举酒属客(劝人饮酒)②凌万顷之茫然(凌驾)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顺流而下)④苏子愀然,正襟危坐(端正)
⑤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盘绕)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滤酒,这里指斟酒)
⑦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消减和增长)⑧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应)
A.①②⑤⑥⑧B.②③④⑥⑦C.①③④⑦⑧D.①④⑤⑥⑦
【小题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B.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
C.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今安在哉
A.固一世之雄也B.渺渺兮予怀C.何为其然也D.月出于东山之上
【小题4】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D.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小题5】翻译句子。
(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启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凭学书几:茶几
B.诸小妹语曰述:转述
C.何谓阁子也?且:那么,还有
D.今已亭亭如矣盖:古称伞
【小题2】(小题2)对下列句中三个“其”字指代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后六年 ②其后二年   ③其制稍异于前
A.①吾妻归宁②吾妻死③南阁子
B.①吾妻归宁②吾妻死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C.①吾妻来归②室坏③南阁子
D.①吾妻来归③吾妻死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小题3】(小题3)这两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
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小题4】(小题4)翻译以下句子
(1)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