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题目。(共8分)
游沙湖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①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是日剧饮而归。 
注解:①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水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③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字词(6分)
①因往相(   )田  ②书(  )不数字    ③辄(  )深了人意。
④余戏(  )之曰    ⑤谁道人生无再少(   )?⑥是日剧饮(  )而归。 
【小题2】在以上这篇文章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2-24 10:44: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逍遥游(节选)》)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飞(奋起的样子)
B.而后乃今风(凭)
C.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谋飞往南方)
D.蟪蛄不知春秋(春天和秋天)
【小题2】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小题3】翻译。
①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游鯈亭记

欧阳修

①禹之所治大水,岷山导江,其一也。江出荆州,合沅、湘,合汉、沔,以输之海,其为汪洋诞漫,蛟龙水物之所凭,风涛晦冥之变怪,壮哉,是为勇者之观也。

②吾兄晦叔为人慷慨,喜义勇而有大志,能读前史,识其盛衰之迹,听其言,豁如也。困于位卑,无所用以老,然其胸中亦已壮矣。

③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今吾兄家荆州,临大江,舍汪洋诞漫壮哉勇者之所观,而方规地为池,方不数丈,治亭其上,反以为乐,何哉?盖其击壶而歌,解衣而饮,陶乎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则其心岂不浩然哉!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乌用蛟鱼变怪之为壮哉!故名其亭曰:“游鯈亭”。

注 ①游鯈(tiáo):游动的白色小鱼,语出《庄子》濠梁论辩故事,此处寓自得其乐意。②诞漫:广阔无垠。③击壶而歌:语出《世说新语》:“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小题1】第①段“其为汪洋诞漫”中的“其”指________。(用现代汉语回答)
【小题2】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根据上下文和相关注释,推测第③段吾兄欧阳晦叔“击壶而歌”的原因。
【小题4】联系全文,对第③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首强调,在一般人意识里,“壮者”不必登上高山临近大河,就能体会山水之乐。
B.欧阳晦叔家居荆州,“临大江”,却“规地为池,方不数丈”,这种选择,令人赞叹。
C.本段突显“壮”“勇”“乐”“适”等关键字眼,运用对照手法,文气流畅,脉络清晰。
D.作者认为欧阳晦叔与享受濠梁之乐的庄周的人生旨趣相通,故名其亭曰“游鯈亭”。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言(12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1】下列居中加点词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余有叹。/用亡郑以陪。
B.然力足以至焉,于人可讥。/击破沛公军。
C.沛公起厕。/纵一苇之所
D.乃令张良留。/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小题2】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3分)
⑵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分)

同类题4

古文阅读(共15分)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乐正夔一足,乎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打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闻而审,为福矣三人行,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鲍叔青,取之于蓝而青蓝。
C.有闻传之者曰拔剑撞破之。
D.宋君令人问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3分)
②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3分)

同类题5

   Ⅰ《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无岁 罪:归咎,归罪
B.兵刃既接,弃甲曳而走    兵:兵器、武器
C.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D.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3】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