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言(12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1】下列居中加点词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余有叹。/用亡郑以陪。
B.然力足以至焉,于人可讥。/击破沛公军。
C.沛公起厕。/纵一苇之所
D.乃令张良留。/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小题2】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3分)
⑵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06 03:14: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仲氏文集序
欧阳修
呜呼!语称君子知命。所谓命,其果可知乎?贵贱穷亨,用舍进退,得失成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而不然,而皆不知其所以然者,则推之于天,曰有命。夫君子所谓知命者,知此而已。盖小人知在我,故常无所不为;君子知有命,故能无所屈。凡士之有材而不用于世,有善而不知于人,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皆推之有命,而不求苟合者也。
余读仲君之文,而想见其人也。君讳讷,字朴翁。其气刚,其学古,其材敏。其为文抑扬感激,劲正豪迈,似其为人。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而止。君生于有宋百年全盛之际,儒学文章之士得用之时,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而独韬藏抑郁、久伏而不显者,盖其不苟屈以合世,故世亦莫之知也,岂非知命之君子欤!余谓君非徒知命而不苟屈,亦自负其所有者,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
君之既殁,富春孙莘老状其行以告于史,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然则君之不苟屈于一时,而有待于后世者,其不在吾三人者邪?噫!余虽老且病,而言不文,其可不勉!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庐陵欧阳修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困穷:贫穷
B.其为文抑扬感激感激:感动
C.而独韬藏抑郁抑郁:忧郁
D.亦自负其所有者自负:自恃
【小题2】下列“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而不然
A.凡士之有材而不用于世,有善而不知于人
B.余读仲君之文,而想见其人也
C.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而止
D.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
【小题3】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4分)
(2)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4分)
【小题4】从文中看,仲氏“伸于后世”的原因有哪些?(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秋阳赋
苏 轼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何自知秋阳哉!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也,云烝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面垢落暨之涂,目泣湿薪之烟。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告余,此雨止祥也。作而占之,则长庚澹澹其不芒矣。浴于旸谷,升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如醒,如喑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
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墐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注)①无言:内容空洞。②生:发芽。③矧:也。④长庚:金星。⑤旸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不土之里 宅:住宅。
B.予者     若:像。
C.方夏潦之也 淫:过度。
D.作而占之 蚤:通“早”,早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雨止祥也   倚歌而和
B.赫而炎非其虐 何为其
C.奴婢喜告余   扣舷歌乏
D.升扶桑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贵族公子要写一篇歌颂秋阳的赋,苏轼听了他的构思后哈哈大笑,认为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出入朝廷,养尊处优,缺乏真实感受,矫情为文,写不出好的作品。
B.本文以秋阳为题,却花很大篇幅叙述阴雨带给人的苦楚:小船行于城郭,鱼龙游入房屋,霉菌长满用具等。抑扬结合,主旨是为了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
C.夏日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人们在连日的阴雨中困难生活,以及天晴之后人们的欣喜,都缘于苏轼的亲身经历,亦是他贬居生活的缩影。
D.文章模仿汉赋对话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秋阳的不同感触,行文流畅,不可遏制,文采出众。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且 今 之 温 者 昔 人 炎 者 也 云 何 以 夏 为 盾 而 以 冬 为 衰 乎 吾 侪 小 人 轻 愠 易 喜 彼 冬 夏 之 畏 爱 乃 群 狙 之 三 四。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
(2)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焉。

然吾闻国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然则忠臣国之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举兵来伐,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原因,箕子不讲商的恶,只讲存亡之理。④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不听,为晋回军时所灭。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氏录为焉     得:恰当、适合
B.然则忠臣国之也 与:结交
C.以杀忠臣之罪   数:列举
D.然则李氏之亡,不然也   徒:仅仅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吾闻国将亡必有大恶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
B.①一举而胜焉  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①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  ②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吾以情得之  ②臣险衅,夙遭闵凶
【小题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一组是
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
⑤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⑥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⑤⑥D.②③⑥
【小题4】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3)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