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古文阅读(共15分)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乐正夔一足,乎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打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闻而审,为福矣三人行,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鲍叔青,取之于蓝而青蓝。
C.有闻传之者曰拔剑撞破之。
D.宋君令人问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3分)
②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24 12:49: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断绝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渐渐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文字的诵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驾驭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以道为师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靠近
D.吾尝跂而望矣     踮起脚跟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蚓无爪牙之利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家祭无忘告乃翁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提到了“君子”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说

袁枚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wěi:繁盛),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非其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客过而之( ) 然则子之(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二项是( )( )
A.宜吾价B.吾家读书久不
C.牡丹百倍者D.取儿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亡何花开B.子亟亟焉C.齐王大说苏子D.昂其直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中,二个“之”字后都省略了“于”。
B.“花之怨以死也诚宜”中的“也”用在主语后,起停顿作用。
C.“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是二个宾语前置句。
D.“以其犹奇于新也”“ 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两句中的“其”用法相同。
【小题5】下列各句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是( )
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②归其原,数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非其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 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  ⑥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中,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以牡丹的遭遇喻指封建社会中人才的遭遇,含蓄委婉地批评了封建统治者仅凭自己的喜怒而对人才生杀予夺的社会现实。
【小题7】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揭示的哲理。(限20字以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雪涛阁集序
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何也?”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类是也。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石公袁子为之叙。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
注: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②鞓红鹤翎,指牡丹花中“鞓红”和“鹤翎”等品种,经过改良可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③驺子:掌管车马的仆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务为牵合     勉强相合
B.腐滥之辞   拾取
C.务矫今代蹈袭之风 模拟抄袭
D.以取世哉   指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不敢自伸才     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
B.石公袁子为之叙   余扃牖
C.如“迫窘诘曲几穷哉”类是也 内无应门五尺
D.每会必诗文相励   臣具表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先从正面立论,用类比的方式,以美丑的标准随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改变,来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
B.作者认为近代文人提倡复古,这是对的,但把抄袭当复古,拾取前人牙慧,屈服于旧的体式,这种做法足以使人感到羞耻。
C.作者认为江进之的散文高超脱俗、清爽明朗,只是有一两句语言过于通俗,进之这样做未免矫枉过正。
D.作者批驳了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文章结构严谨而又不拘俗套,独抒性灵,阐明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观点。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
(2)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梓人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注 ①梓人:木匠师傅。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磨刀石。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愿隙宇而处焉 佣:做佣人
B.吾善材度:计算
C.然后知其术工大矣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D.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感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梓人能力高于一般工匠的一组是(3分)(  )
①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②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 ③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④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⑤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⑥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④⑥D.①②③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看到梓人在正梁上写上他的名字,感到很吃惊,因为他知道还有其他建造房屋的工人。
B.作者认为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与梓人建造房屋的做法是一样的。
C.梓人虽然不会修理自己的床腿,但他在建造房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是个能者、智者。
D.作者通过塑造梓人的形象提出了对宰相治国的美好设想:不要事事亲自去做,而要把握方针大计,善于用人,“相道得而万国理矣”;而且还要制定并坚决执行既定的法规,像梓人依绳墨规矩指挥匠人、建好房屋一样。
【小题4】(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士 君 子 处 世 贵 能 有 益 于 物 耳 不 徒 高 谈 虚 论 左 琴 右 书 以 费 人 君 禄 位 也 国 之 用 材 大 较 不 过 六 事……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取材于颜之推《颜氏家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鞭虎救弟记
(清)蒋衡
康熙乙卯(1675)秋,含光偕仲弟自六安归,过箬岭;岭峻且险,会日暮,四顾绝人烟,沉阴黯惨,二人策蹇行,俄而腥风骤起,飞沙疾卷,木叶扑面如雨下,猛虎攫其弟去。含光大惊坠地,持短鞭力追,左手据虎颈,右手以鞭乱捶虎头,呼号声震山谷。虎怒,力不得肆,舍其弟据嵎而吼,将以搏含光。含光负其弟疾奔下岭,投旅店。既息肩,其弟尚一息未殊,以汤灌之,徐苏;含光喘亦略定,起视仲弟肩,前后十余孔,血淋漓满地,复大恸。有道士谓之曰:“虎牙有毒,深入,恶血不尽出,不可救。”含光竭力以口遍吮之,去血数升,医数十日渐平,乃偕归。
当是时,含光仲弟甫十有五岁,今年已近八旬,其伤痕历历可数,俱寸许阔,每解衣示人,则泪涔涔,念乃兄不置也。
含光,大程村望族。幼具至性,偕诸弟读书。因家道中落,谋所以亲养,遂以治生为念,奔走大江南北。家少康,远近亲朋重其才,有重务,悉资之,未尝以劳瘁辞,故不克永世。
又闻含光能尽孝养,归囊所有,必陈于父母前,不少私其妻子。与人交,重然诺,济困解纷,人咸赖之。——而竟以中年殒命!
呜呼!含光至此死,死亦可以无憾。向使虎攫仲弟时气馁战栗伏地不能起即起欲图所以救区区一竹鞭何足撄虎威?惟有坐视其弟麋虎口,或捐躯与之同尽耳。而含光当其时,奋身一往,目中不知有虎,并不知其为竹鞭,且不知有己;惟痛弟危难而奔赴之,其死其生不暇计。余故曰:“此非人力之所能为也。诚也。 ”至于今,八十老翁,一鞭抚摩,时时以血泪拂拭,光莹滑泽如鉴,珍藏以为世守,真千古奇行,足以垂教友爱云。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含光偕弟自六安归   仲:兄弟间排行次序第二
B.虎怒,力不得     肆:尽、极
C.医数十日渐     平:心情平复
D.光莹滑泽如鉴     鉴:镜子
【小题2】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虎攫仲弟时/气馁战栗/伏地不能起/即起/欲图所以救/区区一竹鞭/何足撄虎威
B.向使虎攫仲弟/时气馁/战栗伏地不能起/即起/欲图所以救区区/一竹鞭何足撄虎威
C.向使虎攫仲弟/时气馁战栗/伏地不能起/即起欲图/所以救区区/一竹鞭何足撄虎威
D.向使虎攫仲弟时/气馁战栗伏地/不能起/即起欲图/所以救/区区一竹鞭/何足撄虎威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鞭虎救弟记”的“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文中的“乙卯”是干支纪年法,“望族”指有名望的家族。
B.作者认为危难时候含光完全到了“忘我之境”,这才有救弟于虎口的奇行,“持短鞭力追”,“以口遍吮之”等都是含光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写照。
C.文章写了弟弟对含光的怀念,含光对亲朋的义气、对父母的孝顺,从侧面勾勒出含光的为人处世态度。
D.本文叙事部分生动详尽,善用环境和细节描写,渲染猛虎之威、人力之薄、情势之危,更村托出含光之勇、爱弟之深,与议论部分交相呼应。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息肩,其弟尚一息未殊,以汤灌之,徐苏。
(2)其伤痕历历可数,俱寸许阔,每解表示人,则泪涔涔,念乃兄不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