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庆历三年秋,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坐而书以对。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下所欲为,则天下幸甚。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举贤才。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海隅徼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呜呼,盛矣!
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是以诏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
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学也,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进不能赞扬天子之盛美,退不得与诸生揖让乎其中。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而立诸其庑以俟。 (取材于欧阳修《吉州学记》)
【注】①徼:读jiào,边界。②甓:读pì,砖。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治天下其要有几  要:关键
B.今知州事李侯至也   知:掌管
C.其作学也 作:兴办
D.而滥官于朝 滥:过度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施于今者宜何先    B. 学校,王政之本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风之积也不厚
C. 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D. 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这是(夏商周)三代极为昌盛时非常完备的制度
B.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
为兴办学校竭力奔走的人让我们这些后来的人感到羞愧
C.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
吉州的读书人凑集他们个人的钱一百五十万来资助
D.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
希望后人不要废止怠慢皇帝的诏命,懈怠而中途停止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庆历三年,皇帝多次颁下诏书,鼓励农桑,举荐贤才,第二年要求天下都要兴办学校。
B.学校是帝王治政的根本,从古代是否重视兴办学校,可以推知朝廷治政的兴盛和衰败。
C.教育的法则是从人性出发,使人向善,达到礼让之风兴盛,风俗纯美,才算办学成功。
D.作者晚年荣归故里后,亲眼目睹吉州读书人品德卓异,社会风气改变,成了礼仪之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4-06 03:4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一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葺茅竹而居之葺:修建。
B.癯而实腴癯:清瘦。
C.黾勉辞世黾:尽力。
D.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范:示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以遗后之君子退论书策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C.先君命辙师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D.遂与渊明比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叙述苏子瞻谪居儋耳的生活状况,住陋室,啖芋荼,喜作诗,淡然于名利之外,表现了苏子瞻之人品、志趣,放旷情怀。
B.引是一种类似于序言的文体。作者转录了其兄子瞻之来信,体现子瞻对于陶渊明诗歌之艺术特色和陶渊明为人的评价。
C.作者在引录子瞻的书信的基础上,引发议论,表明自己对子瞻为人及诗歌创作的看法,并进行了概括评论。
D.本文笔法灵活。以散句为主,间杂着整句;叙议结合,行文自由。能运用引用、比喻修辞手法来表现子瞻谪居东坡后学问大进的情况。
【小题4】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间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耶!”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选自《柳子厚墓志铭》)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游:游玩,游览。
B.率常屈其座人    屈:使折服
C.自肆于山水间    肆:放任,纵情。
D.子本相侔 侔:等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间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白肆于山水间/
B.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间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C.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间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D.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间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白肆于山水间/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子厚,柳宗元的字。作墓志铭例当称死者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笃交,故称字。讳,名。生者称名,死者称讳。
B.皇考,古时在位皇帝对先皇的尊称,后引申为对先祖的尊称,在本文中指先父。旧称已死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博学宏词: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之一种。始于唐,是为了解决科举出身后等待人仕所产生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之一。
D.葬:指安葬,安葬要进行葬礼。我国古代有五种礼制,包括凶礼、吉礼、军礼、宾礼、嘉礼;葬礼属于凶礼;婚礼属于吉礼。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刻石置入墓内或墓旁,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以便后人稽考。本文叙述死者的姓氏、爵里、世系和生平事迹,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颂赞。
B.柳宗元被贬柳州,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
C.柳宗元俊才绝伦,名声早振时,达官贵人都争着和他交往,一旦被贬,人们避之唯恐不及,作者对此表达了深沉的愤慨。
D.作者在文章里浸透和倾注了丰沛的情感,也融入了对柳宗元做人与做文、做人与做官的评价。
【小题5】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征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

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新序·杂事四》)

【小题1】上文选自《新序》,由西汉时 进行采集史实、编纂而成。
【小题2】加点字解释。
(1)怨,祸之道也(  ) (2)此梁之阴也(    )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
【小题4】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楚令因以梁瓜之美B.则又皆以灌矣
C.瓜日以美D.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E.上以无隐,益重之
【小题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报怨以德”的效果的一组是( )
①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②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
③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④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⑤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  ⑥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④
【小题6】分析第二段划线句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段(18分)
游褒禅山记(节选)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道,其文漫灭其为犹可,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后赤壁赋(节选)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B.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有人。
C.顾安所得酒乎顾:回头看。
D.攀栖鹘之危巢危: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火尚足以明也
予乃摄衣而上以待子不时之须
C.有怠而欲出者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藏之久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褒禅山记》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进行考释,不似一般的写景文字,而是具有学者的实证精神。
B.褒禅山是借唐代一个曾在那里筑舍定居的高僧的名字来命名的,也被称为“华山”,是因为寺院旁有一个华山洞。
C.《后赤壁赋》中“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D.《后赤壁赋》一文写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小题4】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4分)
译文:   
(2)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5分)
译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令者薄暮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B.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C.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D.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通常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前后。朔:一般指农历每月的初一。
B.赤壁:苏轼曾先后两次游览赤壁,并写下两篇赋,本文中的赤壁,指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C.冯夷:也作冰夷,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文中指河伯。
D.羽衣:用羽毛编织的衣服,特指道士或神仙所穿之衣,借指道士。文中指道土或神仙所穿的衣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赋》描写的主要是江上明月,景色清幽,说理谈玄,寓悲愤于旷达;《后赤壁赋》则主要描写山间景色,以记叙、描写为主,表达了作者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深冬之景,而《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第3段写作者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自流于江上的见闻感受,“履”“披”“踞”等一连串动词写出了“我”急欲一览赤壁夜景的激动和兴奋,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着。
D.最后两段写半夜见闻与归家夜梦。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卓尔不群的孤鹤形象,寄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