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庆历三年秋,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坐而书以对。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下所欲为,则天下幸甚。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举贤才。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海隅徼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呜呼,盛矣!
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是以诏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
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学也,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进不能赞扬天子之盛美,退不得与诸生揖让乎其中。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而立诸其庑以俟。 (取材于欧阳修《吉州学记》)
【注】①徼:读jiào,边界。②甓:读pì,砖。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治天下其要有几  要:关键
B.今知州事李侯至也   知:掌管
C.其作学也 作:兴办
D.而滥官于朝 滥:过度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施于今者宜何先    B. 学校,王政之本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风之积也不厚
C. 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D. 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这是(夏商周)三代极为昌盛时非常完备的制度
B.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
为兴办学校竭力奔走的人让我们这些后来的人感到羞愧
C.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
吉州的读书人凑集他们个人的钱一百五十万来资助
D.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
希望后人不要废止怠慢皇帝的诏命,懈怠而中途停止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庆历三年,皇帝多次颁下诏书,鼓励农桑,举荐贤才,第二年要求天下都要兴办学校。
B.学校是帝王治政的根本,从古代是否重视兴办学校,可以推知朝廷治政的兴盛和衰败。
C.教育的法则是从人性出发,使人向善,达到礼让之风兴盛,风俗纯美,才算办学成功。
D.作者晚年荣归故里后,亲眼目睹吉州读书人品德卓异,社会风气改变,成了礼仪之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4-06 03:4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师说》)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砺则利    就:接近
B.而江河 绝:隔绝
C.而学于师    耻:以……为耻
D.则耻师焉,矣 惑:糊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取于蓝  古圣人
B.曲中规  皆出于此乎
C.吾尝终日思矣     则群聚笑之
D.善假于物 师道之不传久矣
【小题3】下列对两段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一)从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作用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B.选文(二)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学于师的坏风气。
C.两段选文都用了比喻论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阐明观点。
D.两段选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说理周密,语言凝练简洁。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同类题4

游雁荡记

方 苞

癸亥仲秋,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缘,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蓋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已成物这道,俱可得而见矣。

(选自《方望溪先生全集》)

(简注)
①鲍甥孔巡:鲍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鲍氏,孔巡即其子。②摄山:即栖霞山,在南京市北,为东南名胜之一,山中多产草药,可以摄生(保养身体),故名摄山。③痏:疮。蹷然:惊心。④鸠工:集聚工匠。鸠,聚集。⑤标揭:标榜扬名。
(阅读指要)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文章题为《游雁荡记》,第一段中却说“不可记”;接着作者便写了“不可记”的缘由。第二段中,作者笔锋一转,谈了游雁荡山得到的两点独有体会,陈述所领悟到的“守身涉世”、“咸已成物”的道理。文章语言简练,别有情趣,卒章显态,发人深省。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前一日入雁山(______)    (2)越二日而(_____)
(3)山不可记也(______) (4)兹山,则浙东浙西山海所蟠结(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以”与“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句中“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从北方闻子为云梯,将攻宋B.翌日,资政殿学士行
C.故为之说,俟夫观人风者得焉D.东临碣石,观沧海
【小题3】简述作者在第一节中所说“兹山不可记”的原因。
【小题4】作者在第二节中说“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请简要说说是哪两点。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
(2)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翠微峰记
(清)恽敬
自宁都西郭外北望群山,有虎而踞者,二峰若相负,北峰为翠微峰,易堂九子讲学之所也。
背郭十里,陟山西折而北,过前所望虎而踞之南峰,有崖复北,有岩夹磴而上,西折有冈,冈之西为金精洞,北即翠微峰。循冈行,有石门木阖,背扃之,仰视绝壁而已。冈之东望果盒山,有楼阁,于是欲返游果盒山,而阖为从游所排,遂游焉。
过石门,有南北崖,相去以尺数,倚立俯仰相隐闭。北崖为磴以登,级三十有六,道绝,植梯级十有六以出于穴,有木构少息,为第一巢。复登为梯磴之级二十有八,有巢隘于前,巢不可息,为第二巢。级十有七为第三巢。级八十有三为第四巢,皆可息。至此始出崖。日杲杲然射诸峰,峰如相荡矣。复得磴八十有三,有坪为易堂,已毁废。其北有屋,魏氏居之,其旁后无他道,复循故道而下。
魏氏之先为避乱计,故凿山无左右折,上下皆悬身,以难其登,登山极劳弊,无游览之胜。然九子穷居是山,能各有所守,不欺其志,是则不可没者。九子:宁都魏际瑞、际瑞弟禧及礼、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南昌林时益、彭士望。唯际瑞为本朝招吴三桂贼将韩大任被难焉。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第1自然段写翠微峰的方位、外部形态等,并提及翠微峰是易堂九子讲学的地方,为下文张本,表现了作者悲凉的情感。
B.第2自然段写作者游翠微峰的行程,主要描写作者尚未登上翠微峰顶时游历的过程,方位名词的使用表现了山路的曲折。
C.第3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攀四“巢”的经过,刻画了山的陡峭、攀登的艰辛,以此衬托九子不凡的情操。
D.第4自然段作者抒发感慨,表达对九子的敬慕之情,并着重表达了对九子之一的魏际瑞的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