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鳄鱼文
韩愈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鱼鳄鱼食,而告之曰:昔先王既有天下,烈山泽,罔绳擉(chuò)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
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yǎn),扬州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hàn)然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麞(zhāng),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抗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xǐn)伈睍(xiàn)睍,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昔先王既有天下,烈山泽烈:放火烧
B.以种其子孙种:繁殖
C.伈伈睍睍,为民吏羞羞:进献
D.以与鳄鱼从事从事:较量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B.其率丑类南徙于海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D.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小题3】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韩愈任潮州刺史派官员给鳄鱼送吃的,并警告鳄鱼起笔,表明了韩愈是一个守土有责,面对百姓利害不能坐视的朝廷命官。
B.第二段中转入现实,先指出大唐的强大与统一,臣民的效忠与尽力,然后表达了自己不愿与种种丑类并处一地的愿望,口气婉转,但棒喝之意明显。
C.文中例举了鳄鱼吞食民畜等罪状,这是为了说明刺史为什么不能与“丑类“相处的理由,接着又表明不要以刺史的驽弱为可欺,忠告善道,晓以利害。
D.本文采用了先礼后兵、教而后诛的形式,说理上很有特色,叙述为主,间杂议论,婉转跌宕,层层深入,理直气壮,在“讽喻“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分)
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
【小题5】将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
(2)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4-15 12:55: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逍遥游》(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怪异的事物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形容迅速往上升
C.野马也,尘埃也游动的雾气
D.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很饱的样子
【小题3】【小题4】【小题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鹏徙于南冥也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B.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是……还是……
C.而后乃今培风然后才开始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小题6】【小题7】【小题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后乃今将图
A.三江而五湖B.雄州列,俊采
C.或命巾车,或孤舟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
【小题9】【小题10】【小题11】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莫之夭阏者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B.访风景于崇阿
C.南冥者,天池也。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小题12】【小题13】【小题14】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 之二虫又何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生生所资:资助、供给B.心远役惮:害怕、畏惧
C.饥冻虽切:急迫、急切D.尝人事从:顺随、依从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2分)
A.幼稚盈室B.于时风波未静C.质性自然D.于是怅然慷慨
【小题3】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家叔余贫苦不物喜,不以己悲B.遂见用小邑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C.故便求胡为乎遑遑欲何D.事顺心游于三辅,入京师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2分)
答: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分)
答: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9分)
与孙司封书    
曾巩
皇祐三年,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皇祐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珙又不从。凡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珙终不可得意,即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与。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侵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
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西者,宗旦皆历告之。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已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为天下者,使万事已理,天下已安,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至之患。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珙不听,宗旦言不已:停止
B.智高出横山,其寨人略:掠取,掠夺
C.度珙终不可得意得意:得志忘形
D.固不可不旌:表彰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书告者七家叔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B.邑之祸必不发于其身也,耻师焉
C.其事未白于天下赏善罚恶
D.又世所侵蔽身死人手,天下笑
【小题3】(小题3)下列给文中画横波浪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
B.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
C.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
D.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
【小题4】(小题4)本文语调激昂却又言辞恳切,作者在为孔宗旦诉冤的同时,陈说天下治乱得失之理,指出了哪些令人担忧的现实情况?并提出了哪些观点?(4分)
【小题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3分)
(2)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3分)
(3)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已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3分)

同类题4

阅读《游褒禅山记》的有关文句,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世。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
B.夫夷以近  夷:平坦
C.不随以止也 随:随便
D.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小题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其孰能讥之乎
A.①②句用法相同,③④句用法相同B.①②句用法相同,③④句用法不同
C.①②句用法不同,③④句用法相同D.①②句用法不同,③④句用法不同
【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24分)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所记愿:希望
B.覆溺之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
D.显用之常:曾经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予发书按图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小题4】(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
【小题5】(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2)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