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逍遥游》(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怪异的事物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形容迅速往上升
C.野马也,尘埃也游动的雾气
D.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很饱的样子
【小题3】【小题4】【小题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鹏徙于南冥也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B.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是……还是……
C.而后乃今培风然后才开始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小题6】【小题7】【小题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后乃今将图
A.三江而五湖B.雄州列,俊采
C.或命巾车,或孤舟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
【小题9】【小题10】【小题11】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莫之夭阏者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B.访风景于崇阿
C.南冥者,天池也。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小题12】【小题13】【小题14】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 之二虫又何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23 01:37: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今人之诗例无精彩,其气夺也。夫气之夺人,百种禁忌,诗亦如之。富贵中不得言贫贱事,少壮中不得言衰老事,康强中不得言疾病死亡事,脱或犯之,人谓之诗谶,谓之无气,是大不然。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岂可限以绳墨哉?如王维作画雪中芭蕉诗,法眼观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俗论则讥以为不知寒暑。荆公方大拜,贺客盈门,忽点墨书其壁曰:“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坡在儋耳作诗曰:“平生万事足,所欠惟一死。”岂可与世俗论哉!予尝与客论至此,而客不然予论。予作诗自志,其略曰“东坡醉墨浩琳琅,千首空余万丈光。雪里芭蕉失寒暑,眼中骐骥略玄黄”云云。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注)①诗谶:所作诗无意中预示了后来发生的事。②儋耳:古代南方国名。又名离耳
【小题1】甲文所提到的“荆公”即________,请概述文中荆公的异于世俗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
【小题2】乙文中能印证甲文“俗论则讥以为不知寒暑”观点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
【小题3】甲乙两文都提王维的画,其用意却不相同,请指出: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写诗要有所忌讳,不然会成为一种不祥的预言。
B.今人写诗照例没有精神文采,是因为诗歌的气势被剥夺了。
C.王维的画常常不问季节,将各种不相干的花随便画在同一幅画上。
D.从苏东坡的诗中可见苏东坡因平生遭遇太多灾难而只求一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

【小题1】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绳    中:合于。
B.而江河    绝:横渡
C.遗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矣   彰:彰显
D.王公大人弗敢也    骄:骄傲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A.吾尝跂望矣
B.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学者师达有材
D.怀腐欲香也
【小题3】下列选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第一段首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段尾部分则归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
B.《吕氏春秋》认为,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C.荀子《劝学》认为要学习更要思考,文章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比喻,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
D.《吕氏春秋》认为,说教应当使人心悦诚服,否则就像给溺水者绑上石头,用毒药救人一样,会使得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来越昏聩。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注释】①幢(chuáng):古代原指支撑帐幕、伞盖、旌旗的木竿,后借指帐幕、伞盖、旌旗。②沮洳(rù):低湿之地。③蚖:一种蝮蛇。④鸲(qú)鹆(yù):即八哥。⑤蹊:小路。⑥篁(huáng)筱(xiǎo):泛指密密的竹林。⑦摩戛(jiá):摩擦相击。⑧离立:并立。
【小题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有僧布袍蹑履来迎(   )
A. 放轻脚步走 B. 穿 C. 踩、踏 D. 跟踪、追踪
(2)如适在人上(   )
A. 舒适 B. 女子出嫁 C. 到,往 D. 刚好、正好
【小题2】下列加点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锵然而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乃闻鸡声    如蜗鼠缭绕乃得出
C.曲折依崖壁为栏楯   为华胥报充里正役
D.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蚓无爪牙之利
【小题3】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及作用。
【小题4】本文写了山行及夜宿时森然恐怖的气氛,苏轼的《石钟山记》中也写了夜游绝壁时环境的恐怖。二者的写作意图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