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绕白,外与天际,回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其大概如此。
——节选自程启充《游千山记》
【注】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颓然:颓废的样子。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万化:自然界各种变化。
C.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 物理:世间万物的规律。
D.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 劣陋:行为低劣学识浅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箕踞而遨/健者匍匐而上
B.不与培塿为类/当与五岳等
C.不知日之入/兹山之胜
D.故为之文以志/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
【小题3】下列对两段文字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集中笔量描绘西山,柳家元把沿途的山光水色,见闻感受,一概舍弃,寻道登山的过程,艰难而表现的空间较多,但也只是轻轻带过,文章重在写景抒情。
B.程启充游千山游兴颇高,对边荒之地竟有千山如此名胜,欣喜万分,以真切自然的笔墨,对千山风光作了具体生动的描述,突出了千山“险峻秀丽”的特点,抒发了个人的豪情壮志。
C.柳宗元游山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西山之游让作者感到超脱而旷达,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两相融合,获得了精神慰藉。
D.程启充借柳宗元著文为柳州山水扬名,申明自己写这篇游记介绍千山的本旨。这样的结尾是富有意趣,也表现了作者豁达洒脱的胸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7 02:0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问说(节选) 清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 致:招致,取得
B.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避免 戒除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轻:轻视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度:揣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问焉以求一得  问之人以试其能
B.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好学而不勤问  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小题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B.①③⑤C.①②⑥D.④⑤⑥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齐桓公之时,晋客至,有司请礼。桓公曰:“告仲父”者三。而优笑曰:“易哉,为君!一曰仲父,二曰仲父。”桓公曰:“吾闻君人者劳索人,于使人。吾得仲父已难矣,得仲父之后,何为不易乎哉?”

或曰:桓公之所应优,非君人者之言也。桓公君人为劳于索人,何索人为劳哉?伊尹自以为宰汤,百里奚自以为虏于穆公。虏,所辱也;宰,所羞也。蒙羞辱而接君上,贤者之忧世急也。然则君人者无逆贤而已矣,索贤不为人主难。且官职,所以任贤也;爵禄,所以赏功也。设官职,陈爵禄,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劳哉?使人又非所佚也。人主虽使人,必以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以事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功当其言则赏,不当则诛。以刑名收臣,以度量准下,此不可也,君人者焉佚哉?

索人不劳,使人不佚,而桓公曰:“劳于索人,佚于使人”者,不然。且桓公得管仲又不难。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桓公得管仲又不难,明矣。已得管仲之后,奚遽易哉?管仲非周公旦。周公旦为天子七年,成王壮,授之政,非为天下计也,为其职也。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背死君而事其仇者,必不难夺子而行天下;不难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难夺其君国矣。管仲,公子纠之臣也,谋杀桓公而不能,其君死而臣桓公,管仲之取舍非周公旦,未可知也。

使管仲大贤也,且为汤武,桀、纣之臣也;桀、纣作乱,汤、武夺之。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桀、纣之行居汤、武之上,桓公危矣。若使管仲不肖人也,且为田常。田常,简公之臣也,而弑其君。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简公易居田常之上也,桓公又危矣。管仲非周公旦以明矣,然为汤、武与田常,未可知也。为汤、武,有桀、纣之危;为田常,有简公之乱也。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若使桓公任管仲,必知不欺己也,是知不欺主之臣也。然虽知不欺主之臣,今桓公以任管仲之专借竖刁、易牙,虫流出尸而不葬,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而任臣如彼其专也,故曰:桓公暗主。

取材于《韩非子·难二》

注:①宰:厨师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使人    佚:同“逸”,安逸
B.以事于法则行 遇:适合
C.此不可也  释:放弃
D.其君死而桓公 臣:我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闻君人者劳索人 伊尹自以为宰
B.桓公君人为劳于索人 授之
C.使人又非所佚也   若使管仲大贤也
D.是以简公易居田常之上也  若使桓公任管仲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主虽使人,必以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
君主虽然是使用人,但必须用法度来衡量他们,用名实是否相符来检验他们。
B.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
不杀害幼君而去治理天下的人,一定不肯背着已死的君主去侍奉先君的仇敌。
C.是以桀、纣之行居汤、武之上,桓公危矣。
这就好比有桀、纣一样的行为而处在汤、武之上,齐桓公是很危险的。
D.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
桓公不能识别臣子欺主还是不欺主,已经很明白的了。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齐桓公与优人的对话告诉我们得到贤才很不容易,得到贤才后做国君就很容易了。
B.伊尹和百里奚二人蒙受羞辱为君主献计献策的事例证明君主得到贤才是很容易的。
C.作者通过管仲和周公旦的对比,证明管仲不会背叛齐桓公,会尽心辅佐齐桓公的。
D.用桀、纣处汤、武之上和简公处田常之上与桓公处管仲之上类比,说明桓公处境危险。
【小题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
②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
【小题6】文段最后说:“故曰:桓公暗主。”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齐桓公是糊涂昏庸的君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建中辛巳,余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①作吏部侍郎,侯②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己酉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灿灿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节选自《〈金石录〉后序》,有删改)
注释:《金石录》,宋赵明诚所撰。该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4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研究专著之一。本文节选自李清照为该书所做的序言。
①丞相:这里指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时为吏部侍郎。   
②侯: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③椠:古代用木削成以备书写的版本,引申为刻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始归赵氏 归:女子出嫁 B 冠诸收书家    冠:位居第一
C 衣去重采  重采:深色的衣服 D 始负担舍舟    负担:担起行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以中否角胜负   
B 丞相亲旧或在馆阁 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
C 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    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
D 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氏夫妇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一项是
①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③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④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⑤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    ⑥遇书史百家字不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的序文部分,集中笔墨详细叙述了李清照夫妇二人收藏金石书画等的聚散经过。其中有苦,亦有乐。
B李清照的父亲当时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的父亲是“吏部侍郎”,她是以仕宦嫁与仕宦,但二人婚后生活却过得很节俭。
C每天坐在归来堂烹茶,夫妇两人往往会指着堆积的书籍比赛记忆力,谁胜谁先喝茶。得胜者常常故意把茶给泼了,反而喝不成。点滴小事,看似琐屑,却颇有情致。
D这些节衣缩食穷心尽力搜罗而得、“渐益堆积”以至于“盈箱溢箧”的金石书画,却不得不在金兵南侵时忍痛割舍,真乃人生一大痛矣!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4分)
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3分)

②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3分)

同类题5

阅读古文,回答各题。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
(1)以欹为美  欹: (2)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鬻:
(3)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病:    (4)既泣之三日   泣: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乃誓疗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纵之顺
B.穷予生光阴以疗梅
C.杭州西溪
D.梅欹之疏之曲
【小题3】翻译句子。
(1)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2)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