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曩者辱赐书曩者:从前。
B.其次不辱理色理色:情理,面子
C.积威约之渐威约:威严相约
D.衣赭衣,关三木三木:加在颈、手、足三处的刑具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项王之死》)
B.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C.以稍凌迟,至于鞭箠之间若稍饰以楼观亭榭(《过大孤山小孤山》
D.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伶官传序》)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语段选自梁萧统编《文选》,有删节。报是“答”的意思,书是“信”的意思,《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回信。
B.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先人地位低下,没人看得起,自己要是犯罪被处死,就像牛身掉下一根毫毛,是微不足道的。这表达了作者对那个不平等的社会所作的悲愤的控诉。
C.司马迁在文中列举了作为士人种种受辱的刑法,由轻到重,直至最下等的腐刑,并引用“刑不上大夫”的语句,是为了说明作为士人不可不磨砺自己的气节。
D.司马迁说:自己受了极其残酷的刑罚,身体精神都难以忍受,于是他见了狱吏,要“头抢地”“心惕息”。这说明他认为自己不是士人,没有必要去死节。可以委曲求全,苟且偷安。
【小题4】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②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05 06:49: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迎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收天下之(士兵)
B.以黔首(愚弄)
C.会盟而谋弱秦,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D.长策而御宇内(通“震“,震动)
【小题2】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作《师说》贻之
B.子孙帝王万世业也   五亩之宅,树以桑
C.执敲扑鞭笞天下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小题3】下列划横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无憾   乃使蒙恬筑长城而守藩篱
B.不相师以   天下之民
C.外连衡而诸侯   吞二州而诸侯
D.至尊而制六合   吾从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踞而 遨:游览。
B.与万化冥合 万化:自然万物。
C.举匏尊以相属 相属:相互关照。
D.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引觞满酌,颓就醉    何为其
B.不知日入   不知东方既白
C.悠悠与颢气俱 相与枕藉舟中
D.不知其所穷 耳得之为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写出了偶遇西山,远望怪特,从而有了宴游西山的艰难过程。用“过”“缘”“斫”“焚”“穷”等动词,精当地描述了游览西山的急切心情。
B.乙文中“客人”悲的原因:由人物古今命运的对比而生悲,由宇宙间“无穷”与吾生“须臾”的对比而生悲,由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而生悲。
C.乙文既有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使文章于整齐对称中又有灵动变化之美。
D.甲乙两文均将情、景、理巧妙融合,均流露出贬谪之苦闷,也表达了作者在特定人生境遇中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小题5】用“/”给下面语段中的划线部分断句。
屈 原 被 谗 放 逐 乃 著 离 骚 八 篇 言 己 离 别 愁 思 申 杼 其 心 自 明 无 罪 因 以讽 谏 冀 君 觉 悟 ,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天下未尝无魁奇智略之士,当乱离之际,虽一旅之聚,数城之地,必有策策知名者出其间,史传所书,尚可考也。郑烛之武、弦高从容立计,以存其国。后世至不可胜纪。在唐尤多,姑摭其小小者数人载于此。
武德初,北海贼帅綦公顺攻郡城,为郡兵所败,后得刘兰成以为谋主,才用数十百人,出奇再奋,北海即降。海州臧君相帅众五万来争,兰成以敢死士二十人夜袭之,扫空其众。
徐圆朗据海岱,或说之曰:有刘世彻者,才略不世出,名高东夏,若迎而奉之,天下指挥可定。”圆朗使迎之。世彻至,已有众数千,圆朗使徇谯、杞,东人素闻其名,所向皆下。
高骈之将毕师铎攻骈,乞师于宣州秦彦,彦兵至,遂下扬州。师铎遣使趣彦过江,将奉以为主。或说之曰:“仆射顺众心为一方去害,宜复奉高公而佐之,总其兵权,谁敢不服?且秦司空为节度使,庐州、寿州其肯为之下乎?切恐功名成败未可知也。不若亟止秦司空勿使过江,彼若粗识安危,必未敢轻进,就使他日责我以负约,犹不失为高氏忠臣也。”师铎不以为然。明日,以告郑汉章。汉章曰:“此智士也。”求之,弗获。
王建镇成都,攻扬晟于彭州,久不下,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抄掠之。王先成往说其将王宗侃曰:“民入山谷,以俟招安,今乃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旦出淘虏,薄暮乃返,曾无守备之意,万一城中有智者为之画策,使乘虚奔突,先伏精兵于门内,望淘虏者稍远,出弓弩手炮各百人,攻寨之一面,又于三面各出耀兵,诸寨咸自备御,无暇相救,如此能无败乎?”宗侃矍然。先成为条列七事为状,以白王建,建即施行之。榜至三日,山中之民,竞出如归市,浸还故业。
观此数者,则其他姓名不传,与草木俱腐者,盖不可胜计矣。
(节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烛之武:郑国人。②弦高:郑国商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海州臧君相众五万来争帅:将帅
B.师铎咔遣使彦过江趣:催促
C.不若止秦司空勿使过江亟:赶快
D.暮乃返薄:迫近
【小题2】【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天下之士有“魁奇智略”的一组是(3分)  (  )
①郑烛之武、弦高从容立计,以存其国
②北海贼帅綦公顺攻郡城,为郡兵所败
③兰成以敢死士二十人夜袭之,扫空其众
④圆朗使徇谯、杞,东人素闻其名,所向皆下
⑤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抄掠之
⑥先成为条列七事为状,以白王建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4】【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每当社会动荡不安时,即使只有数百人聚在一起,或者在只有数城之地的范围内,也会出现能够出奇谋的高人。
B.宣州的秦彦借兵给毕师铎,帮他攻克扬州后,有人劝告秦彦说,假若想顺应民心为一方减少灾难,就应当奉高骈为主。
C.郑汉章认为献计之人是位有识之士,可是当他们再派人去寻找那个人时,那人已经无影无踪了,最终也没有找到。
D.王先成认为,老百姓逃入山谷,就是为了等候国家招安,如果去追踪掳掠他们,那么这种行径与强盗没有什么不同。
【小题6】【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有刘世彻者,才略不世出,名高东夏,若迎而奉之,天下指挥可定。(5分)
(2)榜至三日,山中之民,竞出如归市,浸还故业。(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