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石处士序
韩 愈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辞,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耶?”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途,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沐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就:走
B.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具:具备
C.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恒:永久
D.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蚤:通“早”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石先生言行“与众不同”的一组是(3分)
①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 ②坐一室,左右图书
③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 ④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⑤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 ⑥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
A.①③⑥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②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段记叙乌大夫与从事的对话,两问两答,问简而答详,意在用石处士衬托乌大夫的为人。
B.后段主要叙写送行者的祝酒词,四祝一答,祝详而答简,表露出担心、忧虑以及劝勉之情。
C.本文从表面看,通篇没有作者自己的话;其实是用间接手法来议论,是一篇以记叙形式发表评论的佳作。
D.这篇散文的语言颇有特色,如叙说石处士辩论古今人事时,运用了比喻、类比、排比等手法,气势不凡。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请与出游,未尝以事辞,劝之仕不应。(3分)

⑵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3分)

⑶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23 03:14: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金圣叹先生传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昊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余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有删改)

(注)①排:批驳。②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权子母”意为借贷生息。③鼎革:指明清易代。

【小题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划线部分断句。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②鼎革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共1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1;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2。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3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注释: 12“郊”“野”,互文,泛指国土。3疆埸(yì),疆界。
(苏辙《六国论》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愤西向西向:向西,指抗秦
B.韩、魏塞秦之冲:对着,向着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摈:排斥
D.而四国休息于内以助其急。阴:暗中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D.而四国休息于内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
(1)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
(2)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4】将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2分)(《始得西山宴游记》)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分)(《六国论》)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3分)(《赤壁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论(节选)
(宋·苏洵)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节选)(明·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
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毒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
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理:道理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擅:拥有
D.不能灭六国而帝 帝:称帝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 其势弱于秦
C.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
【小题3】下列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李桢的文章开头引述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
B.李桢认为,六国与秦都是暴虐无异,六国灭亡,就亡在他们力量弱小而又欲为秦之所为。
C.苏洵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只要六国封赏礼待天下的谋臣奇才,并且“并力西向”,就能战胜秦国。
D.李桢认为六国徜行仁义就可以王天下,这种说法与孟子王道仁政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⑵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