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江楼记
(明)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道同体。虽一豫一游,亦思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想。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轭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注释:公元1374年,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皇帝定鼎于兹逮:等到
B.声教所暨,罔朔南间:间隔
C.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尽头
D.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功者宵旰:勤于政务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明太祖朱元璋登阅江楼可能看到的景象的一组是(   )
①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②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
③风日清美,法驾幸临
④城池之高深,关轭之严固
⑤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
⑥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磕之勤
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金陵为帝王之州,只有真正一统天下的皇帝才能配得上这里的王气。
B.作者认为,修建阅江楼不只是用来欣赏长江美景的,更重要的是让皇帝在这里兴发治国感想的。
C.作者用临春阁、结绮阁、齐云楼、落星楼华美高大的楼阁转瞬之间引发人的无穷感慨的例子,讽谏朱元璋不可贪图享乐,要处处想着国家社稷人民。
D.作者认为,六朝时国家以长江为天然屏障,所以长江是安定的河流,国家没有战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3分) 
(2)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3分)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4-10 03:15: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秉字叔节,父震。少传父业,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年四十余,乃应司空辟,拜侍御史,频出为豫、荆、徐、兖四州刺史,迁任城相。自为刺史、二千石,计日受奉,余禄不入私门。故吏赍钱百万遗之,闭门不受。以廉洁称。桓帝即位,以明《尚书》征入劝讲,拜太仆,迁太常。延熹三年,白马令李云以谏受罪,秉争之不能得,坐免官,归田里。五年冬,代刘矩为太尉。是时,宦官方炽,任人及子弟为官,布满天下,竞为贪淫,朝野嗟怨。秉与司空周景上言:“内外吏职,多非其人,自顷所征,皆特拜不试,致盗窃纵恣,怨讼纷错。旧典中臣子弟不得居位秉势而今枝叶实客布列职署或年少庸人典据守宰上下忿患四方愁毒可遵用旧章,退贪残,塞灾谤。请下司隶校尉、中二千石、二千石、城门五营校尉、北军中侯,各实核所部,应当斥罢,自以状言,三府廉察有遗漏,续上。”帝从之。于是秉条奏牧守以下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速等五十余人,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肃然。时,郡国计吏多留拜为郎,秉上言三署见郎七百余人,帑臧空虚,浮食者众,而不良守相,欲因国为池,浇濯衅秽。宜绝横拜,以塞觊觎之端。自此终桓帝世,计吏无复留拜者。七年,南巡园陵,特召秉从。南阳太守张彪与帝微时有旧恩,以车驾当至,因傍发调,多以入私。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拜。秉复上疏谏,于是诏除乃止。每朝廷有得失,辄尽忠规谏,多见纳用。秉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所在以淳白称。尝从容言日:  “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八年薨,时年七十四,赐茔陪陵。
(节选自《后汉书·杨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旧典中/臣子弟不得居位秉势/而今枝叶宾客布列职署/或年少庸人/典据守宰/上下忿患/四方愁毒/
B.旧典/中臣子弟不得居位乘势/而今枝叶宾客布列职署/或年少庸人/典据守宰/上下忿患/四方愁毒/
C.旧典中/臣子弟不得居位乘势/而今枝叶宾客布列职署/或年少庸人/典据守宰上/下忿患/四方愁毒/
D.旧典/中臣子弟不得居位秉势/而今枝叶宾客布列职署/或年少庸人/典据守宰上/下忿患/四方愁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由古代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如《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
B.二千石,指的是汉代郡守的俸禄,同时又是郡守(太守)的通称,而汉代最高级别是万石。
C.《尚书》,即上古之书,儒家经典之一,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D.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因为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来指帝王或者一般的王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秉出身书香门第,教授桓帝。他深受父亲杨震的影响博通书传,常年在家教书授业,四十多岁才离家为官,桓帝即位更是被征入朝劝讲。
B.杨秉计日接受俸禄,廉洁自律。自为官以来,他根据自己任职日数接受俸禄,遇到门生故吏赠送钱财,他闭门拒绝,因为廉洁而受到世人称赞。
C.杨秉敢于迎难而上,整治官场。他担任太尉时,宦官势力正盛,这严重影响到官场环境,他与司空周录一同上书请求整治官场,最终天下肃然。
D.杨秉深受皇帝信任,死后殊荣。他多次竭尽忠诚向皇帝上疏,并且他的建议大多被皇帝采纳,他死后朝廷在帝王陵墓附近赐给他一块坟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马令李云以谏受罪,秉争之不能得,坐免官,归田里。
(2)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视无可置者   (2)以南日
(3)偃啸歌 (4)冥然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室仅方丈
B.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杜牧《阿房宫赋》)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3】下列关于两组句子的加点字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的是(   )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当南日。   此五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朝。
(2)三五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儿成,则可待乎!
A.(1)的两个“以”用法相同,(2)的两个“之”用法相同
B.(1)的两个“以”用法相同,(2)的两个“之”用法不同
C.(1)的两个“以”用法不同,(2)的两个“之”用法相同
D.(1)的两个“以”用法不同,(2)的两个“之”用法不同
【小题4】翻译句子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小题5】作者在本段的环境描写中,巧妙地运用了以动显静的写法。选文中以动显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给人以美感。

同类题3

   (二)祭十二郎文(节选)韩愈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岁,请归取其孥 止:留居
B.吾汴州,汝不果来 去:离开
C.汝之纯明而不蒙其泽乎    克:能
D.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比:等到
【小题2】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年十九,来京城   庭中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B.将成家致汝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C.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尔无忘乃父之志
D.东野云,汝殁六月二日   苦为河伯娶妇,故贫
【小题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详细地回忆了自从他来京师后的三次相会,以及几番错过了重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
B.文章第二段,作者陈述了自己未老先衰的情景,抒发了生命短暂的感慨。
C.作者抒发了当噩耗传来时,从不信到确信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话语好像从肺腑中沛然流出,几个语气词的使用使悲伤的情感达到高潮。
D.作者竟无法确切知道自己侄儿的死因、死期,也无法确定他们两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再次表达了自己内心无以复加的悲痛。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⑴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⑵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⑶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值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又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衣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日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畏日,拘忌异   异:特别,非常。
B.某氏居他州     :迁移。
C.门,撤瓦,灌穴 阖:关上。
D.终不   厌:满足。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鼠,子神。  ②饮食大率鼠之余。  ③且何以至是乎。  ④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小题3】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老鼠猖獗的一组是
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  ②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③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   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  ⑤昼累累与人兼行。    ⑥杀鼠如丘。
A.①②③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②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氏认为自己的生年正好是子年,而老鼠则是子年的年神,因此,他特别爱护老鼠。
B.某氏家里不喂养猫狗,又禁止仆人打老鼠,粮仓厨房全都任凭老鼠糟蹋不准干涉。
C.几年后,姓某的人迁居到别的州去了,后来的人住在这里,老鼠仍然十分猖狂。
D.后来的人买来五六只猫,关紧房门,移动盆罐,把水灌进鼠洞里,又雇来仆人围捕。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完成题目

天目

(明)袁宏道⑴

①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②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③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凡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⑵结室⑶之想矣。

④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睛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⑷,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注)⑴袁宏道:明朝散文家,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为明代著名散文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⑵出缠:脱离尘世的烦恼 ⑶结室:佛门弟子聚会祈祷    ⑷分:缘分
【小题1】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作者描述了天目山有七绝,请概括其中“三绝”和“七绝”分别是描述的什么?
【小题3】对“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荒山偏僻矮小,不足够挡住巨大的眼睛,怎么办?
B.偏僻矮小的荒山,不足以与高贵的客人相配,怎么办?
C.偏僻矮小的荒山,不能够挡住巨大的眼睛,怎么办?
D.荒山偏僻矮小,不能满足巨大的眼睛,怎么办?
【小题4】作者在第③段中的描写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请举例分析其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