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菱 溪 石 记
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荇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吴时贵将,与荇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按:察看
B.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称:适合
C.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佚:遗失
D.亭负城而近负:靠近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而乃能知爱赏奇异
吾常终日而思矣

 
A aA
 

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B
 

石即刘氏之物也
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

 
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
去以六月息者也
 
C
 

D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重新安置菱溪石的目的是满足滁州百姓逢时过节玩赏,本文写作目的只是告诫世人不要玩物丧志。
B.菱溪石在刘金手中是私人藏品,在欧阳修手中供百姓观赏,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这说明二人境界悬殊。
C.刘金是一名勇猛之人,身处乱世,志向远大,事业有成,他收藏菱溪奇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骄奢淫逸。
D.作者介绍了刘金在世时的盛极一时,后叙述刘氏后代泯然无闻之状,两相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兴废之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4分)
    
(2)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7-22 04:55: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观看
C.而人之所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 名:动词,指识其本名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
③不随止也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
⑤然力足至焉
⑥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⑥/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④/③⑤/②/⑥D.②③④/①⑤/⑥
【小题3】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段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来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需要有坚定的意志的道理。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
宋玉对楚王问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杳冥之上;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知臣之所为哉?”
(选自《古文观止·楚辞》)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5分)
(1)何士民众庶不之甚也 (2)愿大王其罪
(3)国中而和者数千人 (4)云霓,负苍天
(5)又知臣之所为哉
【小题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先生□有遗行与   
②杂□流徵    
③翱翔□杳冥之上
A.其、以、乎B.岂、之、以C.岂、以、乎D.其、之、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襄王责问宋玉是否有不检点的行为,宋玉承认有这种情况,且并没为自己作辩解。
B.宋玉所拟设的“歌于郢中”之客的故事,意在得出曲高和寡的结论。
C.宋玉以凤与鷃、鲲与鲵作比照,又以圣人与世俗之民对比,是为了说明自己的绝凡超俗,卓尔不群,其所作所为不为芸芸众生所理解,不足为怪。
D.“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这句话既是对诽谤者的有力回击,也表现了自己孤傲清高的情怀。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1)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3分)
(2)夫藩篱之鷃 ,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