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一)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二)

隆(尊崇)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礼记·经解》)

【小题1】第一则材料中,“和为贵”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__________。
【小题2】结合第二则材料,简述儒家对“礼”的作用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7-04 07:2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借竹楼记
(明)徐渭
龙山子既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以著书乐道,集交游燕笑于其中,而自题曰“借竹楼”。方蝉子往问之,龙山子曰:“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则买邻之地而宅之;今吾不能也,则借邻之竹而楼之。如是而已。”
方蝉子起而四顾,指以问曰:“如吾子之所为借者,特是邻之竹乎?非欤?”曰:“然。”“然则是邻之竹之外何物乎?”曰:“他邻之竹也。”“他邻之竹之外又何物乎?”曰:“会稽之山,远出于南。而迤于东也。”“山之外又何物乎?”曰:“云天之所覆也。”方蝉子默然良久。龙山子固启之,方蝉子曰:“子见是邻之竹,而乐欲有之而不得也,故以借乎?非欤?”曰:“然。”“然则见他邻之竹而乐,亦借也;见莫非邻之竹而乐,亦借也;又远见会稽之山与云天之所覆而乐。亦莫非借也。而独于是邻之竹,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山而乐,弗借也;则近而见莫非以之竹而乐,宜亦弗借也,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且诚如吾子之所云,假而进吾子之居于是邻之东,以次而极于云天焉,则吾子之所乐而借者,能不以次而东之,而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邻乎?又假而退吾子之居于云天之西,以次而极于是邻,则吾子之所乐而借者,能不以次而西之,而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云天乎?而吾子之所为借者,将何居乎?”龙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凡逐逐然于其可致,而飘飘然于其不可致,以自谓能忘者,举天下之物皆若是矣。非子则吾几不免于敝。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方蝉子曰:“胡以易为?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其心虚以直,其行清以逸,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其本错以固,其势昂以耸。其流风潇然而不冗,则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而何不可之有?”龙山子仰而思,俯而释,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稍其邻之竹并:靠近
B.则买邻之地而之宅:建造房屋
C.龙山子固之启:请……开口说话
D.其错以固本:本来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都表明方蝉子对龙山子题写楼名原因批评的一组是(3分)
A.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而吾子之所为借者,将何居乎
B.山而乐,弗借也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
C.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邻乎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
D.非子则吾几不免于敝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邻乎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龙山子因为喜爱邻居家的竹子,却又没有能力买邻居家的地,就在自己的宅第东北方盖
好了一座书楼,并把它命名为“借竹楼”。
2.方蝉子对龙山子“借竹楼”命名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并进行思辨推理,得出了龙
山子的“借”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反对这个名字。
C.方蝉子认为那些所说的要‘借’的东西,在竹子里本来就有,龙山子从竹子那里借来了
文章的铿然有声,风格的洒脱等,而他竟不知道!
D.龙山子是很谦虚的,听了方蝉子的话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真忘情,还让方蝉子为书楼题写
了楼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吾子之所为借者,特是邻之竹乎?非欤?
(2)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
(3)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梁仲用默斋说

王守仁注

①仲用识高而气豪,既举进士,锐然有志天下之务。一旦责其志曰:“于呼!予乃太早。乌有己之弗治而能治人□!”于是专心为己之学,深思其气质之偏,而病其言之易也,以“默”名庵,过予而请其方。予亦天下之多言人也,岂足以知默之道!然予尝自验之,气浮则多言,志轻则多言。气浮者耀于外,志轻者放其中。予请诵古之训而仲用自取之。

②夫默有四伪:疑而不知问,蔽而不知辩,冥然以自罔,谓之默之愚;以不言餂人者,谓之默之狡;虑人之觇其长短也,掩覆以为默,谓之默之诬;深为之情,厚为之貌,渊毒阱狠,自托于默以售其奸者,谓之默之贼。夫是之谓四伪。

③又有八诚焉。孔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故诚知耻,而后知默。又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夫诚敏于行,而后欲默矣。仁者言也讱,非以为默而默存焉。又曰:“默而识之”,是故必有所识也,终日不违如愚者也。“默而成之”,是故必有所成也,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者也。故善默者莫如颜子。“暗然而日章”,默之积也。“不言而信”,而默之道成矣。“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而默之道至矣。非圣人其 孰能与于此哉!夫是之谓八诚。仲用盍亦知所以自取之? 注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朝著名思想家。其学说“阳明心学”是在继承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所发展创立,是明朝中晚期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 也
B. 者
C. 乎
D. 矣
【小题2】对第②段中“四伪”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知而又自我欺骗,是默之愚。
B. 用不言来讨好他人,是默之狡。
C. 借沉默来窥视他人,是默之诬。
D. 外表沉默内心狠毒,是默之贼。
【小题3】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仁者言语迟缓,这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沉默。
B. 仁者言语中肯,不是自认为沉默就拥有沉默了。
C. 仁者言语中肯,行动敏捷,并不只是一味地沉默。
D. 仁者言语迟缓,行动敏捷,才称得是真正的沉默。
【小题4】分析第③段中引用手法使用的特点。
【小题5】简析本文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