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苏辙《六国论》)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苏轼《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赂秦耶率:都,皆。
B.始祸焉速:加快。
C.泊牧谗诛以:因为。
D.皆椎鲁无能为者椎鲁:愚钝。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赂秦而力亏 ②六国互丧    ③以地事秦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⑥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其中“非兵不利,战不善”为两个分论点之一。
B.苏洵对齐、燕、赵三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对齐国是谴责;对燕、赵两国则是同情,认为两国“智力孤危”,灭亡是无可奈何的事。
C.苏洵《六国论》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运用了对比、比喻、衬托等论证方法,有时几种论证方法结合使用,很有逻辑力量。
D.苏轼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则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他们的残暴与秦始皇、秦二世不相上下,这与杜牧《阿房宫赋》的观点是相同的。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分)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分)

(3)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5-09 05:26: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季孙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试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夫三尺之限,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之山,重载陟焉,何哉?陵迟故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选自《孔子家语·始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
B.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
C.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
D.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是冉有的字,字又称表字,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B.干戈,干指盾牌,戈指长矛;后人常用代指武器,这里用来代指战争。
C.摄,指代理,兼理某种职位,类似的词语还有兼、领、权、行、假、署等。
D.狴,狴犴,龙九子之一,传说它急公好义,能明辨是非。因此常庄是在监狱门上,,文中用它来代指监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通过与她的学生之间的对话,层层批驳,步步深入,揭露了季氏兼并颛臾政治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孔子做鲁国的大司寇时,有父子二人前来打官司。季孙子想将他们诛杀,以教导百姓遵纪守法,孔子以罪责不在百姓一方为由,将二人释放。
C.孔子主张先教后诛,如果不教而诛,是暴虐行为。国家首先要进行道德教育,然后要树立正面形象加以引导,如果百姓不从,才能加以刑罚。
D.两段文字,孔子都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不仅阐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也展现了他的高超的辩论艺术。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客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消忧。农人告余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悟已往之不谏:劝止,挽回
B.三径荒就:就要
C.或孤舟棹:用桨划
D.聊乘以归尽化:造化,自然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木欣欣向荣
A.既自心为形役
B.舟遥遥轻飏
C.乐琴书消忧
D.农人告余春及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因为“心为形役”,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更因为家里“田园将芜”,陶渊明决定辞官归隐。
B.刚看到自家的房子,陶渊明就显得特别高兴,因为很快就能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了。
C.或弹弹琴,或读读书,或聊聊天,或种种田,这些都给了陶渊明很多的快乐。
D.顺随自然,回归田园,乐天安命,陶渊明的心灵获得了自由。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同类题4

阅读《逍遥游》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下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超过
B.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信任
C.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努力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不同
【小题2】下列句中“且”的意义与用法与“彼且恶乎待哉”中的“且”相同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犹且从师而问焉
C.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D.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荣子可在世间不受影响,列子可配合自然界的条件,所以他们都达到“无待”的境界。
B.“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乘天地之正”是指顺应天地的法则。
C.至人化解自我,神人化解功绩,圣人化解名声,他们都是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物。
D.只有超越“有所待”的现实存在,培育一个属于灵性的自由的精神世界,才可希望“逍遥游”。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季主论卜

(明)刘基

①东陵侯既废,过司马季主而卜焉。

②季主曰:“君侯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閟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东陵侯曰:“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之。”

③季主乃言曰 :“呜呼!天道何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是故碎瓦颓垣,昔日之歌楼舞馆也;荒榛断梗,昔日之琼蕤玉树也;露蛬风蝉,昔日之凤笙龙笛也;鬼磷萤火,昔日之金缸华烛也;秋荼春荠,昔日之象白驼峰也;丹枫白荻,昔日之蜀锦齐纨也。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春一秋,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

(选自《诚意伯文集》)

(注)①东陵侯:汉初人。秦时受封东陵候,秦亡后,种瓜于长安城东。②司马季主:汉初楚国人,曾游长安,卖卜于东市。
【小题1】本文具有寓言色彩。如果请你完成一篇有关寓言的小论文,下列书目中没有你可运用资料的是
A.《世说新语》B.《柳宗元集》C.《中国文学史》D.《庄子》
【小题2】第①段的写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文意,概述东陵侯所说“仆窃有疑”的原因_______。
【小题4】对第②段“愿先生卒教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愿意得到有始有终的指导B.希望能得到彻底的指教
C.希望最后能够得到指教D.愿意得到即便是仓促间的赐教
【小题5】第②、③段两处画线句同是发问,它们的不同在于
【小题6】简要评析本文的写作意图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