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苏辙《六国论》)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苏轼《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赂秦耶率:都,皆。
B.始祸焉速:加快。
C.泊牧谗诛以:因为。
D.皆椎鲁无能为者椎鲁:愚钝。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赂秦而力亏 ②六国互丧    ③以地事秦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⑥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其中“非兵不利,战不善”为两个分论点之一。
B.苏洵对齐、燕、赵三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对齐国是谴责;对燕、赵两国则是同情,认为两国“智力孤危”,灭亡是无可奈何的事。
C.苏洵《六国论》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运用了对比、比喻、衬托等论证方法,有时几种论证方法结合使用,很有逻辑力量。
D.苏轼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则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他们的残暴与秦始皇、秦二世不相上下,这与杜牧《阿房宫赋》的观点是相同的。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分)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分)

(3)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5-09 05:26: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北宋)曾巩

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选自《曾巩集·卷四》)

(注)①李材叔:名献卿。②中州: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其至皆倾摇弛   解:松懈
B.未尝有  疾:疾病
C.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   属:类
D.可道也夫 胜:承担
【小题2】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B.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C.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D.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越与中原相通已有一千多年,其落后与当地官员不能用心治理教化有很大关系。
B.南越交通便利,风俗气候与中原相近,只是百姓不愿久居,才传言说那里落后。
C.古人治理乡县,能够以道德仁爱来教化百姓,无论治理之地大或小,都应当如此。
D.李材书与其兄李公翊同时被任命为南越官员,二人才干相当,作者对他们寄予厚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冰清古琴
嘉定庚午,余在中都李奉宁坐上,客有叶知几者,与焉。叶以博古知音自名
前旬日,有士人携一古琴,至李氏,鬻。其名曰“冰清”,断纹鳞皴制作奇崛,识与不识,皆谓数百年物。腹有铭,称晋陵子题,铭曰:“卓哉斯器,乐惟至正。音清韵高,月澄风劲。三馀神爽,泛绝机静。雪夜敲冰,霜天击磬。阴阳潜感,否臧前镜。人其审之,岂独知政。”又书大历1三年三月三日上底,蜀郡雷氏斫,凤沼2内书贞元十一年七月八日再修,士雄记。李以于叶,叶一见色动,掀髯叹咤,以为至宝。客又有忆诵《渑水燕谈》中有是名者,取而阅之,铭文岁月皆吻合,良是。叶益自信不诬,起附耳谓主人曰:“某行天下,未之前觌,厚直不可失也。”李敬受教,一偿百万钱。鬻者撑拒不肯,曰:“吾祖父世宝,将贡之上方,大珰3某人固许我矣,直未及半,岂可售?”李顾信叶语,绝欲得;门下客为平章,莫能定。余觉叶意,知其有赝,旁坐不平。漫起周视,读沼中字,皆历历可数,因得其所疑。乃袖覆琴而问叶曰:“琴之美恶,余姑谓弗知,敢问贞元何代也?”叶笑未应,坐人曰:“是固唐德宗,何以问为?”余曰:“诚然,琴何为唐物?”众哗起致请,乃指沼字示之,曰:“元字上一字,在本朝为昭陵4讳,沼中书贞从卜从贝矣,而贝字缺其旁点,为字不成,盖今文书令也。唐何自知之?贞元前天圣二百年,雷氏预知避讳5,必无此理,是盖为赝者。徒取《燕谈》,以实其说,不知缺文之熟于用而忘益之。字固可识,又何疑焉。”众犹争取视,见它字皆焕明,实无旁点,大骇。李更衣自内出,或以白之,抵掌笑。叶惭曰:“是犹佳琴,特非唐物而已。”李不欲逆,勉强薄酬,顿损直十之九得焉。鬻琴者怒而无以辞也,他日遇诸途,頩而过之。
今人多售赝物,人或赞美随辄取焉,或徒取龙断者6之称誉以为近厚,此与攫昼何异?盖真蔽风也。
(取材于南宋·岳珂《桯史》)
往:(1)大历、贞元:唐代年号。(2)凤沼:古琴底部凹槽。(3)珰:太监。(4)昭陵:指宋仁宗赵祯。天圣是其年号。(5)避讳:不写君主名字以示尊重。遇避讳字常以缺笔书写。(6)龙断者:大意为某方面的权威。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在中都李奉宁坐上    燕:通“宴”,(被)宴请
B.李以于叶 质:询问求证
C.沼中书贞从卜从贝矣    是:这样
D.人或赞美随辄取焉 赢:利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雷氏预知避讳  大骇
B.乃袖覆琴而问叶曰 琴何为唐物
C.厚直不可失也  鬻琴者怒而无以辞也
D.至李氏,鬻    绝欲得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以博古知音自名
叶知几以博通古物精通音律自称
B.阴阳潜感,否臧前镜
阴阳之道(可通过琴音)悄然地领悟,善恶是非(在乐音)前亦被明察
C.余觉叶意,知其有赝,旁坐不平
我察觉了叶知几的意图,知道这琴有假,在旁边坐着心中不平
D.李更衣自内出,或以白之,抵掌笑
李奉宁如厕后从里面出来,或许就已经明白了一切,鼓掌大笑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掀髯叹咤”“叶笑未应”“叶惭曰”等细节描写对叶知几进行了巧妙的讽刺。
B.文中古琴因外表古朴,铭文与书中记载吻合,因此被众门客断定为唐代所造的古物。
C.李奉宁虽然知道古琴是赝品,但是不愿违逆自己喜爱此琴的心意,仍然买下了古琴。
D.作者叙写了由一个字断琴真伪的趣事,更借此事对当时售假逐利的风气进行了批判。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徒取《燕谈》,以实其说,不知缺文之熟于用而忘益之。
②是犹佳琴,特非唐物而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猛狗与社鼠
韩非子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①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②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③,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④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一曰:“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节选自《韩非子集释》)
(注)①升概:这里指量酒器具。②社鼠:穴居社神木俑中的老鼠。③阤zhì:崩塌。④鲧:尧时部落首领,相传治水九年未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酒甚美,帜甚高县:悬挂。
B.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怀:怀藏。
C.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比周:结党营私。
D.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执柄:手扶拐杖。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而人之所罕至久之,能足音辨人
A.大臣为猛狗,迎龁之B.熏之恐焚木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于其身也,耻师焉
C.主得无壅D.不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A.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B.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C.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D.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4分)
译文:
(2)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4分)
译文:
(3)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4分)
译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
【小题2】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小题3】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B.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作者肯定庄子的生死观,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其经世致用、有所作为的人生观。
C.“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D.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不愧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