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季孙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试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夫三尺之限,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之山,重载陟焉,何哉?陵迟故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选自《孔子家语·始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
B.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
C.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
D.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是冉有的字,字又称表字,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B.干戈,干指盾牌,戈指长矛;后人常用代指武器,这里用来代指战争。
C.摄,指代理,兼理某种职位,类似的词语还有兼、领、权、行、假、署等。
D.狴,狴犴,龙九子之一,传说它急公好义,能明辨是非。因此常庄是在监狱门上,,文中用它来代指监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通过与她的学生之间的对话,层层批驳,步步深入,揭露了季氏兼并颛臾政治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孔子做鲁国的大司寇时,有父子二人前来打官司。季孙子想将他们诛杀,以教导百姓遵纪守法,孔子以罪责不在百姓一方为由,将二人释放。
C.孔子主张先教后诛,如果不教而诛,是暴虐行为。国家首先要进行道德教育,然后要树立正面形象加以引导,如果百姓不从,才能加以刑罚。
D.两段文字,孔子都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不仅阐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也展现了他的高超的辩论艺术。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9 04:0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