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至毕:全,都
B.所以游目怀骋:舒展
C.得于己暂:暂时
D.况短随化,终期于尽。修:(寿命)长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揭示作者心情悲痛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死生亦大矣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兰亭集序》是作者为他和名士们在山阴县兰亭举行聚会所写的诗而作的序,是一篇诗序。
B.首段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事由,着重表现宴会的豪华和与会人的快乐。
C.二、三段由快乐转悲伤,抒发了作者由兰亭聚会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
D.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语言清新自然,简洁雅致。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
⑵.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7-23 11:16: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目。
楚义帝论
(清)查礼
天下事未有成一事建一勋而出自迂生腐儒之手者。况天下之大,帝王之重,又当干戈纷扰群雄角鹿之秋哉!苏子瞻论楚帝曰:“天下之贤主也。”以予观之,义帝特一迂生腐儒尔,安在其为贤也?
宋义者,战国游士之流也。一言偶中,未必其遂能知兵也;乃骤加以“卿子冠军”之名,委以三军之重,而又以轻急暴戾之项羽,使为之属。二人之不相戕杀者,未之有也。义之才与义之力,皆非羽敌者。义之不能杀羽,而羽之能杀义,亦事之易知者也。是义帝非能用义,直以此杀义尔。
入关之命,不遣羽而遣沛公,盖以沛公之为长者尔。然是固不可以遣羽,而亦不可以遣沛公。自古无因人成事之帝王也。义帝为怀王孙,固楚民之所望,而楚之不祀久矣;以民间牧羊儿,一旦据南面之尊,为诸侯王之长,斯亦奇矣。又欲不烦一手足之劳,俨然为群雄之主焉;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沛公入关,则羽必怒而图沛公;怒而图沛公,则沛公不能当羽,沛公必败,羽必胜;羽胜,则羽之气横,而义帝益不能制之也。
夫秦虽强,易与(对付)也。彼虐用其民既甚,其民皆有父兄之痛焉;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为义帝计,惟遣一将以救赵,而亲率诸将以击秦,数始皇、二世之罪,受子婴之降,除秦之法,与民休息。秦地百二山河,天下莫强焉。楚虽大,僻在东南,其形势非关中比。因秦之规以定都焉。封项羽、沛公各以大国,封诸侯之有功者以小国,又封五国子孙之贤者,以无绝其先祀。当是时,天下固义帝之天下也,虽项羽之暴,何足忌哉!羽与沛公,固皆我之佐命臣尔。
惟前既有以失羽之心,而灭秦之功,又大半成于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赏罚废置之柄焉,而天下之势去矣。乃欲端拱安座,用人之劳而享其逸,不亦缪乎!吾故曰:义帝特一迂生腐儒尔。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帝一迂生腐儒特:只是
B.始皇、二世之罪数:列举
C.擅其赏罚废置之柄:权力
D.人之劳而享其逸用:使用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义帝行事“特一迂生腐儒”的一组是(3分)
①委(宋义)以三军之重  ②又以轻急暴戾之项羽,使为之属  ③义之才与义之力,皆非羽敌者  ④入关之命,不遣羽而遣沛公  ⑤以民间牧羊儿,一旦据南面之尊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一反前人对楚义帝的评价,旗帜鲜明地指出义帝不过是一个迂生腐儒,绝对成就不了帝王之业。
B.文章主要论述楚义帝用人不当的的错误,不该重用战国游士之流的宋义,入关之命应交付项羽,不该交付刘邦。
C.义帝虽然为怀王之孙,但目前他不过是一个民间牧羊儿,因此义帝的失误还表现在没有亲自率领诸将击秦。
D.作者设想:在当时形势之下,义帝若能亲率大军攻秦,完全可以取胜,而项羽刘邦都会成为自己的佐命之臣。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是义帝非能用义,直以此杀义尔。(3分)
(2) 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3分)
(3) 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五年时,某送别介卿(1)于洪州。黄生年十四五,在舟中出入吾二人之间,与众童子无异。其时,从介卿于淮南,至者独言黄生敏且勤,自此,黄生之能浸浸闻。至介卿之门者,归,莫不爱其为人,而异其业之进。介卿以书抵黄生之亲,亦称之。于是黄生之里人皆叹其善自致,而且慕之。其大父(2)虽已老,其母虽久寡居,闻黄生之进如此,虽在千里之外,犹朝夕待其旁也;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非特如是也,其喜甚于朝夕待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也。何则?黄生在其家,无以异于众童子,一出而得大贤为之依归,遂以能闻于人,为其大父与母者,其独能勿喜乎?其不愈于朝夕待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乎?予闻之亦喜甚。

而子自洪州归,虽其身介卿之侧,其心焦然,食息坐作,无顷焉不在介卿也。至于今且三年。然日孜孜念之,凡询介卿之事于人,虽奴隶贱人加详焉。于奴隶人犹然,况衣冠降登,洁然为士者乎?況吾介卿朝夕所与居,教诲而称之者乎?故闻黄生之归也,日企而望之,乎其来视我也。

居一日,黄生来。望其表,其步趋之,揖让之容,固有似乎介卿者。入而视其色,听其言,其气愉愉而其音淳淳,不似乎介卿者少矣;其学其归,得之乎介卿何多也。间而省其书,则又如出诸介卿之手。问介卿之事,皆能道其远者、大者焉。甚矣!黄生之似吾介卿也。吾得之,废食与寝而从之。吾喜也,惟恐其去我,而尚其来之不早也。嗟乎黄生,岂特一时慰我也!于是知介卿之德,入人之深,化人之速也如此,使得其志于天下,何如哉?

以从介卿于淮南者数人较之,不人人皆然,而黄生独然,则又知黄生之所自致者亦荦荦(3)绝众,使坚且久,其所至如何哉?介卿之教诲、黄生之自致而思乎人莫不欲有立,然而有贤父兄之渐泽,而卒不入于善者,其自反于心如何也?亦思介卿之道德,于今为大备,而黄生为日进,独予断然不一二备而不尺寸进,比其少之时缺且忘者众矣,其自愧于心如何也?以心之愧也,则欲重警戒自修。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黄生之自致不独裕于己,而皆有以及予也,其喜不又多乎?

(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

注释:(1)介卿:即王安石,字介甫。(2)大父:祖父。(3)荦荦:卓越。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亦称之 骤:强烈  ②而且慕之 畏:敬服
③其喜甚于朝夕侍其旁   殆:大概  ④虽其身介卿之侧  去:离开
乎其来视我也 庶:希望  ⑥其步趋之 节:关键
⑦而尚其来之不早也 恨:遗憾  ⑧介卿之教诲 因:通过
A.①⑥B.②⑤C.③④D.⑦⑧
【小题2】下列对“黄生在其家”中的“其”指代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B.黄生C.曾巩D.众童子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生之能浸浸闻  黄生能够渐渐被人知道
B.而异其业之进    而且为黄生学业长进感到惊奇
C.甚矣!黄生之似吾介哪也  黄生和我的好友介卿太像了
D.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  这样看来介卿的教诲不只是对黄生有益处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
【小题5】文中写到“予闻之亦喜甚”“吾喜也”“其喜不又多乎”,一个“喜”字贯穿全篇。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作者“喜”的原因。

同类题3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菌不知晦朔 (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毛发,文中指草木)
C.此亦飞之至也 (最高限度)
D.而御六气之辩 (通“辨”,区别)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C.夫列子御风而行 旬有五日而后反
D.奚以知其然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
【小题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选自《墨子•非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闻则非之非 :责怪
B.苟亏人愈多苟 :如果
C.情不知其不义也情 :确实
D.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辩 :辩解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一组是
①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② 从而誉之,谓之义
③ 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   ④ 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
⑤ 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   ⑥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
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④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损人利己的行为,即使只是偷人桃李,也会为大家所不齿,甚至会遭到为政者的处罚。B.天下的君子不懂得攻伐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所以记载那些称赞攻打别人的国家的话
遗留给后代。否则,他们一定不会这样做。
C.天下的君子对那些损人的不义行为不以为然,却对最不正义的行为赞誉有加是因为他们屈从权势,黑白不分。
D.本文采用举例类比的说理方法,把深刻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使人信服。
【小题4】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斜线(/)断句:
今 至 大 为 攻 国 则 弗 知 非 从 而 誉 之 谓 之 义 此 可 谓 知 义 与 不 义 之 别 乎?(2分)
(2)翻译:
①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4分)
译文:     
②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4分)
译文:     

同类题5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奔  一边……一边
B.策扶老以流憩 拐杖
C.容膝之易安 反省
D.眄庭柯以颜 使愉快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问征夫前路 舟遥遥轻飏
B.悟已往不谏   恨晨光熹微
C.风飘飘吹衣  门虽设而常关
D.实迷途未远  未见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B.乐夫天命复奚疑?
C.何不委心任去留?D.复驾言兮焉求?
【小题4】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
B.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