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至毕:全,都
B.所以游目怀骋:舒展
C.得于己暂:暂时
D.况短随化,终期于尽。修:(寿命)长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揭示作者心情悲痛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死生亦大矣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兰亭集序》是作者为他和名士们在山阴县兰亭举行聚会所写的诗而作的序,是一篇诗序。
B.首段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事由,着重表现宴会的豪华和与会人的快乐。
C.二、三段由快乐转悲伤,抒发了作者由兰亭聚会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
D.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语言清新自然,简洁雅致。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
⑵.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7-23 11:16: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下面小题。
(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三)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人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于田舍。有老父倚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老父怒,不与。执子返以告。艾子曰:“执也未达,通也当往。”通子见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①艾子:作者为褒贬或讽喻现实而假托的战国时代的人物。 ②通、执:作者为褒贬或讽喻现实而假托的人。③浆:解渴的薄酒。④老父:老年的男子。⑤达:通达事理。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 畜:牲畜
B.王无罪岁    罪:归罪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
D.识此字,馈汝浆 馈:赠送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则耻师焉,惑矣
B.其出人也远矣 出家酿之美者与之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父如前示之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句式特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使执子乞浆于田舍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非我也,兵也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通也,智哉!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六 国 论
苏  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李牧连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赂秦耶率:率先,领先
B.此言之得:适宜,得当
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D.李牧连之却:使……退却,击退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然秦区区之地
B.斯用兵之效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C.惜其用武不终也吾尝终日思也
D.而秦人积威之所劫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中心论点句紧扣文题,由因溯果,从反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句话“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一语双关,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是在告诫北宋“为国者”。
C.结尾一段借古讽今,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D.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分)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
【小题5】《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曾巩
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门,东南而流,春秋之世曰鄢水。左丘明传,鲁桓公十有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是也,其后曰夷水。又其后曰蛮水,郦道元所谓夷水避桓温父名,改曰蛮水是也。秦昭王三十八年,使白起将,攻楚,去鄢百里,立堨,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遂拔之。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田皆为沃壤,今长渠是也。
长渠至宋至和二年,久隳不治,而田数苦旱,川饮食者无所取。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自二月丙午始作,至三月癸未而毕,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
盖鄢水之出西山,初弃于无用,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举众力而复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其余粟散于四方。盖水出于西山诸谷者其源广,而流于东南者其势下,至今千有余年,而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使水之源流,与地之高下,一有易于古,则曼叔虽力,亦莫能复也。
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公听之不疑,沮止者不用,故曼叔能以有成。则渠之复,自夫二人者也。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于世也。及其后言渠堨者蜂出,然其心盖或有求,故多诡而少实,独长渠之利较然,而二人者之志愈明也。
熙宁六年,余为襄州,过京师,曼叔时为开封,访余于东门,为余道长渠之事,而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予至而问焉,民皆以谓贤君之约束,相与守之,传数十年如其初也。而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夫宜知其山川与民之利害者,皆为州者之任,故予不得不书以告后之人,而又使之知夫作之所以始也。八月丁丑曾巩记。
(选自《元丰类稿》,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次以济是也 济:渡
B.一有易于古  一:一旦
C.沮止者不用  用:治理
D.独长渠之利较然 较:明显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渠源流数易其名,先是鄢水,之后是夷水,再后为避桓温父讳而命名为蛮水。
B.曼叔修复长渠后,再将此事禀告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张公没有怀疑他的动机。
C.现实中谈论筑渠造堰的人很多,但他们的心里或有私欲,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
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要州官们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从而积极兴修水利。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
(2)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
(3)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
【小题4】根据原文,概况分析县令孙永(曼叔)能够顺利修复长渠,造福一方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鹿卿,字德夫。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嘉定十六年,廷试进士,有司第其对居二,详定官以其直抑之,犹置第十。调南安军学教授。张九成尝以直道谪居,鹿卿摭其言行,刻诸学以训。立养士纲条,学田多在溪峒,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鹿卿抚恤,无逋租者。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惟学宫免,曰:“是无挠我者。”
真德秀守泉,辟宰南安,鹿卿以不便养辞。德秀曰:“道同志合,可以拯民,何惮不来?”鹿卿入白其母,欣然许之。既至,首罢科敛之无名者,明版籍,革预借,决壅滞,达冤抑,邑以大治。德秀寻帅闽,疏其政以劝列邑。岁饥,处之有法,富者乐分,民无死徙。会岳珂守当涂,制置茶盐,自诡兴利,横敛百出,商旅不行,国计反屈于初。命鹿卿核之,吏争窜匿。鹿卿宽其期限,躬自钩考,尽得其实。珂辟置贪刻吏,开告讦以罔民,没其财,民李士贤有稻二千石,囚之半岁。鹿卿悉纵舍而劝以其馀分,皆感泣奉命。鹿卿言罢浮盐经界硷地先撤相家所筑就捕者自言我相府人鹿卿曰行法必自贵近始卒论如法。丞相史弥远之弟通判温州,利韩世忠家宝玩,籍之,鹿卿奏削其官。
初,鹿卿檄衢州推官冯惟说决婺狱,惟说素廉平,至则辨曲直,出淹禁。大家不快其为,会乡人居言路,乃属劾惟说。州索印纸,惟说笑曰:“是犹可以仕乎?”自题诗印纸而去。衢州郑逢辰以缪举,鹿卿以委使不当,相继自劾,且共和其诗。御史兼二人劾罢之。及知泉州,改赣州,皆辞。丞相杜范遗书曰:“直道不容,使人击节。君不出,岂以冯惟说故耶?惟说行将有命矣。”鹿卿乃出。上眷遇弥笃而忌者浸多,有撰伪疏托鹿卿以传播,历诋宰相至百执事,鹿卿初不知也,遂力辨上前,因乞去,上曰:“去,则中奸人之计矣。”令临安府根捕,事连势要,狱不及竟。
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谥清正。
(选自《宋史卷四百二十四》)
【小题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   奚以知其然也
B.会乡人居言路,乃属劾憔说   而后乃今培风
C.鹿卿悉纵舍而劝以其余分   抟扶据而上者九万里
D.惟说素廉平,至则辨曲直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
B.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
C.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
D.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鹿卿博通经史,名扬乡里。参加廷试因文章过于直率遭到详定官贬抑,在担任南安军学教授期间,尊重士人,重视教化,抚恤农民,在盗贼作乱中使学宫幸免。
B.徐鹿卿孝敬母亲,忠于职守。他征得母亲同意才答应真德秀请自己去南安任职的要求,使县邑大治,得到已担任福建路长官的真德秀赞许,以其政绩劝勉各县。
C.徐鹿卿爱民如子,不畏强势。岳珂驻守当徐时,模征暴敛,陷害平民,商旅不通,徐鹿卿受命核实,官吏闻风逃窜,受害平民感泣涕零,将余财分给他人。
D.徐鹿卿性情耿直。他因错误举荐人而遭御史弹劾、罢免,等到任泉州知州改任赣州知州,都推辞不就职。后来经丞相杜范劝说才出来任职。
【小题4】把文中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阳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风尘之隙,恐非陛下纯臣。(4分)
(2)上眷遇弥笃而忌者浸多,有撰伪疏托鹿卿以传播,历诋宰相至百执事,鹿卿初不知也(4分)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两浙观风诗》序

(明)王阳明

《两浙观风诗》者,浙之士夫为佥宪陈公而作也。古者天子巡狩至诸侯之国,则命太师陈诗,观民风。其后巡狩废而陈诗亡。春秋之时,列国之君大夫相与盟会问遣,犹各赋诗以言己志而相祝颂。今观风之作,盖亦祝颂意也。王者之巡狩,不独陈诗观风而已。其始至方岳之下,则望秩于山川,朝见兹土之诸侯,以观民之好恶;就见百年者而问得失,赏有功,罚有罪。盖所以王政而兴治功,其事亦大矣哉!汉之直指、循行,唐、宋之观察、廉访、采访之属,及今之按察,虽皆谓之观风,而其实代天子以行巡狩之事。故观风,王者事也。

陈公起家名进士,自秋官郎擢佥浙皋,执操纵予夺生死荣辱之,而代天子观风于一方,其亦荣且重哉!吁,亦难矣!公始至吾浙,适岁之旱,民不聊生。饥者仰而待哺,悬者呼而望解;病者呻,郁者怨;不得其平者鸣;弱者、强者、蹶者、啮者,梗而孽者、狡而窃者,乘间投隙,沓至而环起。当是之时而公无以处之,吾见其危且殆也。赖公之才,知神武,不震不激,抚柔摩剔,以克有济。期月之间,而饥者饱,悬者解,呻者歌,怨者乐,不平者中;蹶者起,啮者驯,孽者顺,窃者靖;涤荡剖刷而率以无事。于是乎修废举坠,问民之疾苦而休息之,劳农劝学,以兴教化。然后上会稽,登天姥,入雁荡,陟金娥,览观江山之形胜,固亦大丈夫得志行道之一乐哉!然公之始,其忧民之忧也,亦既无所不至矣公唯忧民之忧是以民亦乐公之乐而相与欢欣鼓舞以颂公德然则今日观风之作岂独见吾人之厚公抑以见公之厚于吾人也。虽然,公之忧民之忧,其惠泽则既无日而可忘矣;民之乐公之乐,其爱慕亦既与日而俱深矣。以公之才器,天子能久容于外乎?则公固有时而去也。然则其可乐者能几?而可忧者终谁任之?则夫今日观风之作,又不徒以颂公之厚于吾人,将遂因公而致望于继公者亦如公焉。则公虽去,而所以忧其民者,尚亦永有所托而因以不坠也。

(选自《王阳明全集》)

(注释)①皋:古代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所以王政而兴治功 布:宣告,实施
B.执操纵予夺生死荣辱之 柄:权力
C.悬者呼而望解 悬者:受困的人
D.赖公之才,知神武 明:清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子巡狩至诸侯之国   吾尝终日思矣
B.观民风 作《师说》贻之
C.公始至吾浙   句读不知
D.天子能久容于外乎 吾还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就有通过下级官员献上的诗歌来观察民情、了解施政得失的制度,后来这一制度曾经因为无人献上诗歌而废弃。
B.陈公初到浙江任职就遇上旱灾,百姓难以生存,情势十分危急;但最终平安渡过了这段艰难时期,靠的是陈公处事得当。
C.文章既赞赏陈公能够采取慰劳百姓劝勉学习的利民政策,也赞赏他落实政策后能够游览美好江山的修身养性的行为。
D.作为一篇书序,本文感情真诚饱满,用词造句既有法度可循又有自由率意的表达,体现出情理结合的写作特色。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亦既无所不至矣公唯忧民之忧是以民亦乐公之乐而相与欢欣鼓舞以颂公德然则今日观风之作岂独见吾人之厚公抑以见公之厚于吾人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皆谓之观风,而其实代天子以行巡狩之事。
(2)则公虽去,而所以忧其民者,尚亦永有所托而因以不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