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颈而观其政。而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 (《过秦论•中》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民弊。罢:通“疲”,疲劳
B.强侵弱,众寡暴:暴利
C.既元元之民得安其性命冀:希望
D.是以民之道牧:治理
【小题2】(小题2)下列加线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五霸既殁,令不行天下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B.百姓穷困主弗收恤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天下莫不引颈而观皆出于此乎
D.天下士斐然向风而迁徙徒也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
B.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
C.天下百姓诚心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是符合民心的。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变化,仍以诈力统治天下,终于导致秦王朝灭亡。
【小题4】(小题4)古文翻译,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废王道而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3分)
(2)內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上》)(4分)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7-01 02:38: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竹间记

明 陈谟

嘉植之类,其清者三,曰竹、曰梅、曰松而已。  之清以直气,  之清以雅韵,而  兼之,有直气而无其偃蹇,有雅韵而无其娟妍者也。故竹之间,尤至清所在,而君子尚之。然而日至乎其间者寡矣。不日至乎其间,而以号于众曰友竹。友竹者,是友其外也,名也,与竹而二,竹莫之爱也。必常处于其间,然后竹与我莫逆斯心也,非名也,而我与竹一矣。晋、唐来友竹者是不一二止,吾独取王子猷焉。子猷所居所至,毋论淹日月久近,即命种竹。或怪之,则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是斯须颠沛,不离其间也。或植嘉竹,则未问主人,径造竹所,是心乎其间而忘乎其外也。古今贤达高致,尚有若此者哉!闻子猷之风而兴者,吾得王简夫氏。其为己,处官有直气无偃蹇,有雅韵无娟妍。凡比德于此君者,实盛似子猷无地无竹,无时不在竹间,而简夫如之又甚称。吾闻南华之山、九成台之下、曲江之墟,以仙隐则宜,以吏隐则宜,以大隐则唐相张公之宇也。简夫植竹焉,日与贤人大夫啸咏其间,海邦之民蒙安静之政,乐岂弟之泽,得与优游于陵谷谷陵之外者,又子猷之所无也。因为君记竹间,乃并书之。

【小题1】选择“松”、“竹”、“梅”,依次填入文章空格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说“吾独取王子猷焉”,请说出“独取”的理由。
【小题3】“处官有直气无偃蹇”其中“偃蹇”在此句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
【小题4】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出了竹的气韵。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小题5】古人常以某一植物入诗文,来喻托某种精神气质。由此,请举出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古诗文一例,并加以简要陈述。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争臣(注)论 (唐)韩愈
①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②愈应之曰: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注)争臣,也叫谏官,唐代谏官有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谏议大夫。阳城与作者同朝为官。
【小题1】选文中作者主要针对问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评价作了旗帜鲜明的回答。
【小题2】在世人看来,阳城是个_________的人。在作者看来,阳城是个_________的人。
【小题3】分析第②段中作者援引孔子行为和言论的作用。
【小题4】下面的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如果为钱而做官又怕进谏得罪人,那就应该去守关或打更。
B.身为言官不言政,可见阳城是不顾百姓疾苦、朝政得失之人。
C.本文点名批评阳城,能明显看出韩愈“文以载道”的主张。
D.该说话却不说和不尽心进谏却不离开,没有一种可以容忍。
【小题5】在《师说》和本选段中,韩愈都表现出了敢于力排众议的一面。试联系两文分别说明。

同类题3

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魂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塑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散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限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两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宣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巳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余,撰长书以为,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调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选自《宋学士文集》)

(简注)
①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西北)人,明初文学家。②加冠(guān):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③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④负箧(qiè)曳屣(yè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⑤将臭(xiù):香袋。⑥禀(lǐn)稍:官家给的粮食。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康”或“稍”。
(阅读指要)

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是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今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正在国子监读书的同乡晚辈太学生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在文中描述了他年轻时刻苦学习的经历,勉励后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勤奋学习。东阳,浙江省东阳市,明朝属于金华府。生,是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作者当时已经69岁。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又患无师名人与游(___________)  (2)以拥覆,久而乃和(___________)
(3)生以乡人子余(___________) (4)撰长书以为(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从”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间”句中“从”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合离衡,相与为一B.时至轩中,余问古事
C.而六国破灭之故事D.樊哙良坐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足肤皲裂而不知B.四支僵劲不能动
C.同舍生皆被绮绣D.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B.录毕,送之
C.腰人持沃灌D.寓逆旅,主人日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小题6】文中作者是如何把自己和太学生的求学条件作对比的?以此说明了什么道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题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鼓瑟希,铿尔B.莫春者,春服既成
C.冠者五六人D.唯求则非邦也与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不吾知也B.毋吾以也
C.则何以哉D.因之以饥馑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A.吾一日长乎尔以B.非曰之能
C.吾点也与D.是故哂之是故
【小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夫子哂之”,说明孔子并不赞同子路的志向,因而对其表示讥笑。
B.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要等待高明的君子了,他谨慎小心,谦虚退让,孔子对其志向非常地赞赏。
C.公西华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但孔子并不认为其志在小。
D.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他只愿能在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孔子对此表示赞赏,因为孔子也向往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小题5】翻译句子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分)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2分)
A.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
B.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洗头
C.自令放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D.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同“择”,选择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C.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不足为外人道也
D.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报任安书》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对朋友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B.选文乙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问答,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性格悲剧;第二次对话突出了屈原的高洁品质,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浪漫。
C.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是我们的精神榜样。
D.从上述两个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感情,也能体会到屈原对生命的意志和尊严的诠释。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小题4】翻译文中有下划线的句子(6分)
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