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5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孟子·告子下》)
A、季子按照“礼”的规定不能够离开他的国都,所以不能亲自前往探视孟子,因此孟子接受了礼,后来还去回拜。
B、储子担任齐国的相,可以来平陆巡视并亲自送礼,而他却不来,孟子认为储子缺乏诚意,所以经过齐国不拜访储子。
C、屋庐子认为老师到了任国拜访了季子,到了齐国却不拜访储子,是因为储子担任相,拜访他有巴结讨好的嫌疑。
D、孟子对“礼”的规范一丝不苟,认为送礼者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最重要的是诚心诚意;还要考虑受礼者的感受。
【小题1】请结合文本,分析孟子对“礼”的态度和做法。(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7-18 03:18: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乙】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丁】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注:①端而言,蝡而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端,微言;蝡,同“蠕”微动。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
③兰槐:一种香料。④滫,xiǔ,臭水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布乎四体,乎动静 形:形状,形体。
B.兰槐之根是为芷,其之滫 渐:浸泡。
C.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士 就:接近。
D.生而同声,而异俗 长:长大成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学也,以美其身不如须臾所学也
B.一可为法则曷足美七尺之躯哉!
C.吾尝终日思矣登高招,臂非加长也
D.其质非不美也,渐者然也不如须臾之学也
【小题3】下面各句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四段文字的基本观点,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段文字说的是,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B.【乙】段文字说的是,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后天的学习也是这样。
C.【丙】段文字说的是,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须给予重视。
D.【丁】段文字说的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借助别人的帮助,不要自己逞强。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鄞有高世之士,曰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见夫幽姿劝质,凌厉风霜,则思厉节操,处坚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菊也,先生也,真所谓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爱,不贤也吾其弃。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

(取材于元戴良《爱菊说》)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 ) (2)与为忘形交者( )
(3)则思厉节操 ( ) (4)若相磋以道,相以德 (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学广闻多   仰视,俯而思
B.夫如是,菊也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C.贤也吾爱   皆出于此乎?
D.有则必为先生之爱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
【小题3】用“/”为文中划波浪线语句断句
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
(2)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小题5】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令者薄暮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B.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C.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D.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通常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前后。朔:一般指农历每月的初一。
B.赤壁:苏轼曾先后两次游览赤壁,并写下两篇赋,本文中的赤壁,指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C.冯夷:也作冰夷,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文中指河伯。
D.羽衣:用羽毛编织的衣服,特指道士或神仙所穿之衣,借指道士。文中指道土或神仙所穿的衣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赋》描写的主要是江上明月,景色清幽,说理谈玄,寓悲愤于旷达;《后赤壁赋》则主要描写山间景色,以记叙、描写为主,表达了作者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深冬之景,而《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第3段写作者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自流于江上的见闻感受,“履”“披”“踞”等一连串动词写出了“我”急欲一览赤壁夜景的激动和兴奋,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着。
D.最后两段写半夜见闻与归家夜梦。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卓尔不群的孤鹤形象,寄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师说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本文选自《______》(填文集名)。(_______)是作者的字。
【小题2】对末段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介绍李蟠涉及年龄、才识、勇气、与“我”的关系。
B.“古道”即古文比如六艺经传中所包含的人生道理。
C.已“通习”仍“学于余”,可知作者古文功底更深。
D.末句交代写作本文的原因为“嘉”“贻”李氏子蟠。
【小题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传”“授”的对象来说,作者的议论中不包括童子之师。
B.作者否定了按照社会地位和年龄大小来确定为师资格的风气。
C.举孔子行为言语之例是为了证明不需要师从某个固定的老师。
D.文章用感叹词和对比,悲世风嘲士大夫,彰显自己清高孤傲。
【小题5】作者所提倡“师”的“道”,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时所“师”的内容,是一回事吗?请从文章中找依据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