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各题。(共20分)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虑患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付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怪天下之诸侯窃:私下
B.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咎:过失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摈:排斥、抵御
D.而天下诸侯已自矣困:困窘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秦兵未出,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苟以天下之大,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彼秦者将何哉?社稷之臣也。何以伐
C.未可专罪秦也不赂者赂者丧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疏子孙视不甚惜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原因的是( )(2分)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罪秦也
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2分)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2分,每句3分)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2)彼秦者将何为哉?
(3)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4)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23 02:31: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世说新语· 言语》篇相关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第 5 则)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 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亦收至。

(第 18 则)嵇中散既被诛,向子期郡计入洛,文王引进,问曰:“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 此?”对曰:“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嗟。

(第 19 则)晋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数,系此多少。帝既不说,群臣失色,莫能有言 者。侍中裴楷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帝说,群臣叹服。

(第 28 则)崔正熊诣都郡,都郡将姓陈,问正熊:“君崔杼几世?”答曰:“民去崔杼,如明府之去陈恒。

(第 31 则)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 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第 62 则)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 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B.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C.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D.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亦收至/未果,病终
B.向子期郡计入洛/今亡亦死,大计亦死
C.君崔杼几世/我以日始出时人近
D.当共力王室/臣与将军力而攻秦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山之志:山名。尧时巢父、许由在箕山隐居。这里说箕山之志,就是指归隐之志。
B.登阼:登上帝位,阼,大堂前西边的台阶。帝王登上阼阶来主持祭祀,所以也用阼来指帝位。
C.楚囚,原指被俘的楚人。《左传》载:楚国伶官钟仪为晋所囚,仍奏楚声,表示不忘故旧。
D.桑榆:太阳下山时,阳光照着桑树,榆树的树梢,便用桑榆比喻黄昏,也用来比喻人的晚年。

同类题2

文言文
(孟子)曰:“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谷不可食也胜:尽
B.养生死无憾丧:办丧事
C.庠序之教谨:重视
D.申之以孝之义悌:爱护弟弟
【小题2】【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闻有国有家者
B.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寡人之用心者
C.是何异于刺人杀之朝济夕设版焉
D.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哀墓之徒有其石也
【小题4】【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同类题3

(2013·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磬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为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日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磬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所导火灭 会:适逢
B.意其穴竟于是意:料想
C.亦阳慑为殆慑:害怕
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虞:欺骗
【小题2】(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 )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小题4】(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焉,若高阔可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