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以近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淮南子·汜论训》)

(注):①少正卯,春秋鲁人,曾聚徒讲学。孔子为鲁司寇,三月而诛少正卯。②邓析,春秋末郑大夫,曾作《竹刑》,办私学,教人诉讼。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无盐令 数:责备,数落。
B. 秦穆公出游而车 败:损坏。
C. 而不饮酒者     还:通“旋”,随即。
D. 以近远,以小知大也 喻:比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善取者,入多无怨  涂有饿莩不知发
B. 赵襄子围晋阳 则移其民河东
C. 齐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    铸为金人十二
D. 此用约而德者也    然后以六合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
B. 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
C. 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
D. 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裹子首赏高赫,赏少劝众。赵裹子被围困于晋阳,解围后奖赏五个有功的人,高赫列为首功,身边的人有意见,赵襄子说明了原因,他这样做起到了赏少劝众的作用。
B. 齐威王烹无盐令,刑省奸禁。齐威王常听到人们说无盐县令的好话,但县令并没有把无盐治理好,齐威王认为无盐县令奸诈,便烹了他,齐国因此多年社会风气良好。
C. 秦穆公宽待野人,得到回报。秦穆公出游失马,后发现野人杀吃这匹马,穆公不但不怪罪,反而怕他们吃马肉不喝酒,会伤害身体,便与他们一起喝酒。后秦晋交战,穆公得到野人帮助,战胜了晋国。
D. 本文叙议结合,作者通过几个典型事例,论述了“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就可以“守约而治广”的道理,对后人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0 09:03: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或无功而先举,或有功而后赏。何以明之?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之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一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也哉!”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囤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悬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回:“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关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   厌:讨厌
B.辞咎犯,问雍季  辞:拒绝
C.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 遇:对待
D.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   亲:恩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或无功而先举 唇亡而齿寒
B.君其正之而已矣  其孰能讥之乎
C.晋阳之存,张盂谈之功也   苟以天下之大
D.吾是以先之 不赂者以赂者丧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列举晋文公与楚军在城濮交战和智伯帅韩魏攻赵两个事例,证明了文段开头所说的“或无功而先举,或有功而后赏”的观点。
B.在晋阳城里人力耗尽、粮食缺乏的危难时刻,张孟谈挺身而出,找赵襄子商量请求涉水出城去魏、韩二家君王,商讨共同对付智伯。
C.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
D.等到胜利归来,赵襄子首赏高赫,是因为在国家危难之时,众多大臣对他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唯有高赫不失君臣礼节。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也哉!
(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3)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同类题5

   西周终成王道

刘 安

文王之时,纣为天子,赋敛无度,杀戮无止,康梁沉湎,宫中成市,作为炮烙之刑,刳谏者,剔孕妇,天下同心而苦之。文王四世累善,修德行义,处歧周之间,地方不过百里,天下二垂归之。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为天下去残除贼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谋生焉。

文王业之而不,武王继文王之业,用太公之谋,悉索薄赋,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天下未定,海内未辑,武王欲昭文王之德,使夷狄各以其贿来贡,辽远未能至,故治三年之丧,殡文王于两楹之间,以俟远方。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褓襁之中,未能用事,蔡叔、管叔,辅公子禄父而欲为乱,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惧争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纵马华山,放牛桃林,败鼓折枹,搢笏而朝,以宁静王室,镇抚诸侯。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节选自《淮南子·要略》)

(简注)
①康梁:沉溺于逸乐。②刳(kū):剖,剖开。③垂:天与地交接处,指极远地区。④悉索薄赋:指倾全国的军事力量。古代按田赋出兵车、甲士,故称兵为赋。薄,谦辞,指不精良。⑤躬擐(huàn)甲胄:亲自穿上铠甲。擐,穿。⑤股肱:大腿、手臂。比喻辅助的大臣。这里用作动词。⑦述:遵循。
(阅读指要)

文章概述了商纣王无道横行、酷烈残暴,周文王、武王两代国君用太公之谋励精图治,修文德使天下归附,并讨伐暴君,终成王道。而武王以后,成王年幼,奸臣贼子妄图犯上作乱,周公辅助王室,佑护天子,镇抚诸侯,行礼仪教化,移风易俗,终于安定天下。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地方不过百里(______) (2)文王业之而不(______)
(3)武主欲昭文王之德(______)  (4)以此风易俗(______)
【小题2】“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中文王的“令德”具体指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作答)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多行不义必自毙,纣王自取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他无视天下百姓,失去民心。
B.文王虽修德行义,但从根本上说他还是犯上作乱,不足为后世训。
C.武王尽管经牧野之战而登天子之位,但并未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守成之策。
D.天行有常,大道昭彰,王侯将相,唯有德有力者居之。
【小题4】文章第二段可分为两层,请概括其层次大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请总结概括文章中“太公之谋”和“周公之训”各自的特征。
“太公之谋”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公之训”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