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张籍书
韩 愈
愈始者见吾子于人人之中,固有异焉;及聆其音声,接其辞气,则有愿交之志;因缘幸会,遂得所图。岂惟吾子之不遗,抑仆之所遇有时焉耳。近者尝有意吾子之阙焉无言,意仆所以交之之道不至也;今乃大得所图,脱然若沈疴去体,洒然若执热者之濯清风也。然吾子所论:排释老不若著书,嚣嚣多言,徒相为訾。若仆之见则有异乎此也!
夫所谓著书者,义止于辞耳。宣之于口,书之于简,何择焉?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仆自得圣人之道而诵之,排前二家有年矣。不知者以仆为好辩也;然从而化者亦有矣,闻而疑者又有倍焉。顽然不入者亲以言谕之不入则其观吾书也固将无得矣。为此而止,吾岂有爱于力乎哉?
然有一说: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又惧吾力之未至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吾于圣人既过之犹惧不及。请待五六十然后为之,冀其少过也。
吾子又讥吾与人人为无实驳杂之说,此吾所以为戏耳。吾子讥之,似同浴而讥裸裎也。若商论不能下气,或似有之,当更思而悔之耳。其他俟相见。
薄晚须到公府,言不能尽。愈再拜。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 ①《新史》载:籍性狷直,尝责愈喜博塞,及为驳杂之说,议论好胜人,其排佛老,不能著书若扬雄、孟轲以垂世。②下气:态度恭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惟吾子之不遗遗:遗留
B.嚣嚣多言,徒相为訾訾:指责
C.吾岂有爱于力乎哉爱:吝惜
D.薄晚须到公府,言不能尽薄:将近
【小题2】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张籍的质疑,作者一一给予答复或给予照应,阐述了他对著书传世等问题的看法。
B.首段先扬后抑,先赞赏张籍,并盼望对方的意见,既表示谦恭,又表明意见不能与他苟同。
C.韩愈面对张籍之“讥”据理力争,但也坦然承认自己的态度时常不够恭顺,当求改进。
D.本文叙述句、并列和递进的排比句、反问句和谐交织,使文章跌宕多姿,气势充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23 10:26: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段缝书

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果哉,足下之言也?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日:“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焉,则谁不可诛耶?巩之迹固然耶?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刷,以免于悔者略见矣。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规之从则已,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己邪,则未尝也。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贤者哉?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日:“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日:“国人皆日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作文道其行 粗略
B.见谓有   偏袒
C.于罪之中有足者   顾惜
D.如不循其情而焉   谴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亲友惴畏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B.岂不得贤者哉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之辞
C.无之焉而不谤 竭诚吴越为一体
D.如惑众人  故燕王欲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作者写给段缝的一封书信,当时有人传曾巩与其兄不和,作者劝段缝不要轻信人言,人云亦云。
B.作者肯定曾巩的文章和议论水平,同时也认为他是个遵守孝道的人。
C.作者认为天下贤者总是不断地遭受诽谤,主要是因为贤人自有操守,不愿与愚者同流。
D.综观全文,结构清晰,驳斥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既表达了作者对曾巩的信任,同时引用孔孟的话表明观人要有自己的主张,不能被外界迷惑。
【小题4】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
(2)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杨德祖书
曹 植
植白: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仆少小好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幹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此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然此数子犹复不能飞轩绝迹,一举千里。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夫钟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能妄叹者,畏后世之嗤余也。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昔丁敬礼常作小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敬礼谓仆:“卿何所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见也。
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息乎?人各有好尚。兰茞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共乐,而墨翟有非之之论,岂可同哉!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非要之皓首,岂今日之论乎!其言之不惭,恃惠子之知我也。
明早相迎,书不尽怀。植白。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嘱托杨德祖对自己所作辞赋进行修改以及对当时人才优劣的讨论,抒发了作者远大的志向。文章感情真挚,情文并茂。
B.作者提到陈琳(陈琳字孔璋)的目的在于说明,陈琳在辞赋创作方面并不熟谙,但陈琳却过高地估计了自己,以致把别人的讥嘲也当做了赞美。
C.作者认为文章著述不可能没有毛病,而文人不能害怕遭受别人的批评,也不能害怕修改文章,同时他指出,高度的艺术才能与素养是批评家的必备条件。
D.作者把辞赋、翰墨之事与他认为更重要的事业相提并论,认为人应该先追求功名事业,然后学文,写辞赋,最后是完成政治学术思想的著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
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运有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
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吾邑妇人,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近日颇有听鼓儿词,以斗叶为戏者,风俗荡轶,亟宜戒之。
(清 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有删减)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小头:削尖脑袋钻营
B.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抗怀:抗击或者怀念
C.要体貌他,要怜悯他体貌:以礼相待,尊重
D.皆作会别可怜之语会别:相会和别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对读书人持批评态度的一组是(3分)
①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    ②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
③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 ④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
⑤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    ⑥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⑥
【小题3】下列是对本文及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燮,清朝人,这是他写给弟弟郑墨的一封家书,他用生活化的语言谆谆教导家人,表现了一种亲
民近农的思想。
B.对于种田之人,郑板桥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正表述了他的这
一份情感。
C.文中也表现了作者对读书人的看法,他反对读书人一心追求利禄的思想,也表达了“好人为坏人所
累”的担心。
D.郑板桥也自责自己只知“命名本旨”而不知“会别可怜之语”,对此他 作了内省和反思,显现了“民本”
思想。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
(2)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4分)
(3)吾邑妇人,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各题。(18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天下之民至焉斯:那么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以:有什么办法
C.王何必曰利必:必然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丢弃
【小题2】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
C.何以利吾国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分)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分)
(3)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2分)

同类题5

阅读《登泰山记》完成小题。

泰山之,汶水西流;其,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官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B.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D.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郭: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
C.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选文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不到五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2)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