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沐浴:蒙受
B.寻蒙国恩,臣洗马除:免职
C.但以刘日西山薄:接近
D.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希冀企图
【小题2】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奉圣朝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C.本图宦达,不矜名节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用法和意义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臣供养无主B.但刘日薄西山
C.是区区不能废远D.登东皋舒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10 12:4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其他三项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霸上,相去四十余里
B.沛公欲关中.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盖其又深,则其又加少矣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
C.因得所谓石钟者
D.予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
【小题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的一组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
古人之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B.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
C.而人之所罕至
然力足以至
D.以其后名之曰“褒禅”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中的“幽暗昏惑"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以故其后之日“褒禅”
C.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人,火尚足以
D.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15分)
记先夫人不残鸟雀
苏轼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①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日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②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
苛政猛于虎,信哉!
(注)鷇①:kòu ,待母哺食的幼鸟。 忮②:zhì ,害,嫉妒。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鸟巢去人太远去:距离B.武阳君,恶杀生恶:讨厌
C.而能驯扰驯扰:顺从D.可俯而窥也窥:偷看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皆巢于低枝多于南亩之农夫
B.而能驯扰吾尝跂而望矣
C.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至则更相枕以卧
D.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小题3】(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3分)( ▲ )
A.众鸟巢其上B.信于异类也
C.苛政猛于虎D.甚于蛇鼠之类也
【小题4】(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翻译:     ▲    
(2)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
翻译:    ▲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1)故夫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
(2)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塗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塗中。”
惠子梁,庄子往见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秋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夫效一官,行比一乡 知:知识
B.旬有五日而后 反:通“返”,返回
C.惠子梁,庄子往见之  相:做相国
D.谓惠子曰   或:有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夫列子御风行,泠然善也 ②德合一君,征一国者
B.①庄子往见   ②及其所既倦
C.①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 ②于是余有叹焉
D.①亦若此     ②死已三千岁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
A.俨骖騑于上路
B.虽然,犹有未树也。
C.奚惆怅而独悲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无己”“无功”“无名”,也即“无所待”,就要构建一个富于灵性的、充满无限自由的、和谐广大的精神世界,这反映了庄子对绝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B.“庄子钓于濮水”是中国文人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典范,表现了中国文人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情操。
C.“惠子相梁”文章比喻巧妙贴切,以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以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尖锐深刻。
D.选文使用了多个寓言故事,使文章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他的人格魅力和文章魅力融为一体。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小题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3)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4)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原性
韩愈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下焉者之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情之于性视其品。
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杨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闻其号也,知必灭其宗;越椒之生也,子文以为大戚,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人之性果善乎?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①、嶷嶷然②。文王之在母也,母不忧,既生也,傅不勤,既学也,师不烦。人之性果恶乎?尧之朱、舜之均、文王之管蔡,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瞽瞍之舜、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人之性善恶果混乎?故曰:三子之言性也,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曰:然则性之上下者,其终不可移乎?曰:上之性,就学而易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
曰:今之言性者异于此,何也?曰:今之言者,杂佛老而言也。杂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异!
(选自《韩昌黎文集》)
【注】①岐歧:形容聪颖早慧。②嶷嶷(nì):幼小聪慧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   中:中庸,适中
B.知其必以贿死 贿:贪贿,受贿
C.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   食:吃饭
D.而卒为奸 卒:终于,最终
【小题2】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明“性之上下不可移”的一组是
①情之于性视其品②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③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④文王之管蔡,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⑤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⑥下之性,畏威而寡罪
A.①②⑥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对“性”和“情”作出明确区分,认为“性”与生俱来,而“情”则是后天与外物作用的产物;“性”和“情”都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它们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B.韩愈认为人的情感表现为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个方面,下品之人对每种情感的表现要么过分,要么缺失。
C.对于孔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扬子(雄)的性混论,韩愈都不认同,并提出质疑和批评。
D.韩愈认为性之上品、中品和下品都不能改变,这和孔子的观点一致。
【小题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2)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