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15分)
记先夫人不残鸟雀
苏轼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①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日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②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
苛政猛于虎,信哉!
(注)鷇①:kòu ,待母哺食的幼鸟。 忮②:zhì ,害,嫉妒。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鸟巢去人太远去:距离B.武阳君,恶杀生恶:讨厌
C.而能驯扰驯扰:顺从D.可俯而窥也窥:偷看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皆巢于低枝多于南亩之农夫
B.而能驯扰吾尝跂而望矣
C.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至则更相枕以卧
D.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小题3】(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3分)( ▲ )
A.众鸟巢其上B.信于异类也
C.苛政猛于虎D.甚于蛇鼠之类也
【小题4】(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翻译:     ▲    
(2)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
翻译: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1-20 08:42: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之以弦歌,广之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而校之   缉: 收集整理
B.然后之以弦歌 申: 反复说明
C.有人之才   兼:超过
D.其蔽也贼     贼:偷窃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世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性也
B.广之读书  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C.傅说诏其君 非此谓也
D.况余人乎? 凡学不读书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小题5】本文作者与其父______、其兄______并居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
【小题6】用斜线(/)给上文中的划线处断句。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焉  叹:叹惜。
B.夫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至焉 罕:少。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观看
【小题2】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
A.三个:有力、有志、不随以止。
B.三个:有力、有志、有物相之。
C.四个:力、志、物、不随以怠。
D.五个: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
【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同类题3

阅读贾谊的《过秦论》(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B.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委:交付   ‘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揭发
D.天下云集响应,贏粮而景从   贏:担负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B.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目,以愚黔首
⑤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下之民    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⑧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A.①⑥⑦\②④⑤\③⑧B.①③④\②⑥⑦⑤⑧
C.①⑦\②④⑥\③⑤⑧D.①\②⑥⑦\③④⑤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
曰:“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十二月,河东元某记。
(取材于《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三)
注释:①山人:山居者,指隐士。②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③锥刀:喻微末的小利。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道未 笃:坚定
B.今夫乾没氏之 属:下属
C.书以为食     鬻:卖
D.予大夫士之爱公者 意:料想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君以我故为之 不害为高
B.舍娄公所     小隐山林
C.往来大夫士多之赋诗   强之名耳
D.古人隐于农   请以韩伯休事终其说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 不只(生活)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这样以后才算是隐者
B.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 缩敛着肩膀(取媚于别人的样子)来到市肆,翘着脚来控制行市
C.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清廉和清高,可以使古人隐居的决心更加坚定,你何必怀疑呢
D.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 即使如此,我对于这件事还有不满意的地方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娄先生的小书斋叫做“市隐斋”,娄先生想得到李生为他写的记。
B.某些心存侥幸、谋取利益的人言行不一,竟自我标榜为隐士。
C.李生认为娄先生的行为不妨碍他的廉正和清高,娄先生是真隐士。
D.作者认为娄先生的这种行为是为了扬名,与韩伯休是不一样的。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我本逃名,乃今为女子所知!
②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
【小题6】根据文本,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对“隐”的认识。
【小题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断句。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碑其事     载:记载
B.与江山相发    挥:辉映、衬托
C.俄复霁,遂行泛彭蠡口  开:开始
D.江水浑浊,每用 汲:打水,取水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②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
B.①杰特起   ②实不
C.①徙倚久而归 ②皆以杏仁澄
D.①复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   ②实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小题3】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D.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等到抛锚停船后,作者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
B.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作者认为,从峭拔秀丽上看,小孤山不能和它们相比。
C.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在作者看来,这也是一种奇观呀!
D.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但长江从湖口分出的一支称为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水的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