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7分,共13分)
臣光曰:臣闻垂①能目制方圆,心度曲直,然不能以教人,其所以教人者,必规矩而已矣。圣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然不能以授人,其所以授人者,必礼乐而已矣。礼者,圣人之所履也;乐者,圣人之所乐也。圣人履中正而乐和平,又思与四海共之,百世传之,于是乎作礼乐焉。故工人执垂之规矩而施之器,是亦垂之功已;王者执五帝、三王之礼乐而施之世,是亦五帝、三王之治已。五帝、三王,其违世已久,后之人见其礼知其所履,闻其乐知其所乐,炳然若犹存于世焉,此非礼乐之功邪?
夫礼乐有本、有文:中和者,本也;容声者,末也;二者不可偏废。先王守礼乐之本,未尝须臾去于心,行礼乐之文,未尝须臾远于身。兴于闺门,著于朝廷,被于乡遂比邻,达于诸侯,流于四海,自祭祀军旅至于饮食起居,未尝不在礼乐之中;如此数十百年,然后治化周浃,凤凰来仪也。苟无其本而徒有其末,一日行之而百日舍之,求以移风易俗,诚亦难矣。是以汉武帝置协律,歌天瑞,非不美也,不能免哀痛之诏。王莽建羲和,考律吕,非不精也,不能救渐台之祸。晋武制笛尺,调金石,非不详也,不能弭平阳之灾。梁武帝立四器、调八音,非不察也,不能免台城之辱。然则韶、夏、濩、武之音,具存于世,苟其馀不足以称之,曾不能化一夫,况四海乎!是犹执垂之规矩而无工与材,坐而待器之成,终不可得也。况齐、陈淫昏之主,亡国之音,暂奏于庭,乌能变一世之哀乐乎!而太宗遽云治之隆替不由于乐,何发言之易而果于非圣人也如此?
夫礼非威仪之谓也,然无威仪则礼不可得而行矣。乐非声音之谓也,然无声音则乐不可得而见矣。譬诸山,取其一土一石而谓之山则不可,然土石皆去,山于何在哉!故曰:“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奈何以齐、陈之音不验于今世而谓乐无益于治乱,何异睹拳石而轻泰山乎?必若所言,则是五帝、三王之作乐皆妄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惜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垂:古代的一位巧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违世已久违:离开B.夫礼乐有本、有文文:文化
C.不能弭平阳之灾弭:消弭,消除D.其馀不足以称之称:相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所以教人者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B.圣人履中正而乐和平悚然而听之
C.求以移风易俗初淅沥以萧飒
D.然无威仪则礼不可得而行焉位卑则足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司马光认为,古代的巧匠垂能用眼睛测方圆,用内心量曲直,但他却不能将此传授给别人:圣人不费力而能切中事物的道理,不深思而能获得治国之道,但他们却不能将此传授给别人。
B.从结构上看,文章第2段的论述思路是先总后分,其中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
C.文中以“齐、陈淫昏之主,亡国之音,暂奏于庭,乌能变一世之哀乐乎”的事例与汉武帝、王莽、晋武帝和梁武帝等帝王的事例相对照,证明乐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礼重要。
D.文章围绕“礼乐”两个字,主要论述了“礼乐”的作用,“礼乐”的本、末关系和“礼乐”与威仪、声音的关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其乐知其所乐,炳然若犹存于世焉。(3分)

(2)奈何以齐、陈之音不验于今世而谓乐无益于治乱,何异睹拳石而轻泰山乎?(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7-02 03:40: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选自《五人墓碑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人之死视:看待
B.而又有剪发门杜:关闭
C.非常之谋难于发猝:立即
D.忠义于朝廷暴:显露,表彰
【小题2】下列句中“于”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D.不能容于远近
【小题3】下列句中对词语活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木箱子装
B.尽其天年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享尽
C.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对待奴隶一样
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重
【小题4】对选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大阉之乱时缙绅的纷纷变志与五人的为大义而赴死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勇毅。
B.“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通过这一问句说明五人之死,重于泰山,死得其所。
C.在作者看来,修大墓,立碑刻名,使志士跪拜流泪,是百代难得的际遇,比周顺昌还要荣耀。
D.选文最后一句,揭示了作记的缘由和目的,歌颂“五人”的高尚品格。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3小题,共8分)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2分)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2分)
(3)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五亩之宅
B.王道之始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之以桑(种植)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不可胜食(泛指粮食)
【小题3】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非我也,兵也
【小题4】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子有琴,三年不张。从其游者戴仲鶡,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何子御之,三扣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①。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鶡曰:“是病于材也。予观其黟然黑,邪然腐也。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
何子曰:“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凡攻琴者,首选材,审制器。其器有四:弦、轸、徽、越。弦以被音,轸以机弦②,徽以比度③,越以亮节④。被音则清浊见,机弦则高下张,比度则细大弗逾,亮节则声应不伏。故弦取其韧密也,轸取其栝⑤圆也,徽取其数次⑥也,越取其中疏⑦也。今是琴弦之韧疏,轸之栝滞,徽之数失钧,越之中浅以隘。疏故清浊弗能具,滞故高下弗能通,失钧故细大相逾,浅以隘故声应沉伏。
“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不为不良也。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设大廷,合神纳宾,畅民洁物;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宜气养德,道情和志。何至黟然邪然,为腐材置物耶?
“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缚柱以求张弛,自混而欲别物,自褊⑧而欲求多,几何不为材之病也?是故君子慎焉,操之以劲,动之以时,明之以序,藏之以虚。劲则能弗挠也,时则能应变也,序则能辨方也,虚则能受益也。劲者信也,时者知也,序者义也,虚者谦也。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故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材何罪焉?”
仲鶡怃然离席曰:“信取于弦乎?知取于轸乎?义取于徽乎?谦取于越乎?一物而众理备焉。予不敏,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    (《元明清文选》 有删节)
注 ①文:指曲调。 ②机弦:控制琴弦。 ③比度:排比音节的高低度数。   
④亮节:加大、节制琴的音量。 ⑤栝(ɡuā):琴弦插入琴体的一端。  
⑥数次:数,琴徽的度数;次,合乎次序,位置正确。
⑦中疏:指琴体中间空敞。    ⑧褊:狭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音则清浊见,机弦则高下张被:散发
B.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中:合乎
C.何至黟然邪然,为腐材置物耶?置:存放
D.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罪:怪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病于材也鹏之徙于南冥也
B.浅以隘故声应沉伏斧斤以时入山林
C.自混而欲别物序八州而朝同列
D.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制琴喻用人,以琴的四大部件各自的作用,道出用人时,“劲则能弗挠”“时则能应变”“序则能辨方”“虚则能受益”四方面的意义。
B.文中批评今之琴四部件制作不当致使琴不中用,也就是抨击当时统治者用人之不当,使文章增添了对现实的揭露意义。
C.文章结尾借仲鶡之口说“信取于弦乎?……一物而众理备焉”。这点睛之笔,绾结文章的前后内容,沟通全文的内在意理。
D.仲鶡说,“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说的是他信服何子说的道理,愿更换琴弦,重新调整琴弦的松紧,使琴重放光芒。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朴 其 中 文 其 外 见 则 用 世 不 见 则 用 身。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予观其黟然黑,邪然腐也。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4分)
    
(2)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职方郎中王君赴任序

守令之誉,出于私爱狎昵者,固不足信;见于贤士大夫之称许,宜若可信矣。然君子好扬人之善讳称人之恶,故犹有不足征者。然则如之何而可?亦惟闾阎之细民,田野之鄙夫,心不留毁誉,言不知触讳,感悦而归之,斯可信矣。此古之观风者所以采民谣而识循吏,知教化也。

余友王韦庵,永乐中为深泽令,在县且二十余年,示民以教化,之如子,民实爱戴之如父母。尝坐擅发官廪赈民,逮于理,得输役以赎。民驱牛车二百辆代役,弥月而竟,迎令还治,歌舞填道。又尝疾遘几危,民彷徨奔走,以香燃膊祷于神,谒医救疗之,无不至。疾间,则刲羊豕,巷歌醉饱以相庆。其得民若此类者不可殚纪。去县之日,民摭其善政为歌谣,言虽不能成章而意以独至。后为东朝官,营居室于长安西门,其民有不远数百里,操畚锸负砖瓦来趋其事者数十人,不浃旬而成。此余所目见者也。

及出为松江同知,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劬力于民隐,如居深泽时。细民悦而归人,亦如深泽之民。每由公事至旁郡,求直者累累然相于道,至拥其舟不得行。若是以观,君之所为,其得誉人,非惟不出于私爱狎昵者之中,而见称贤士大夫之文章,亦非过情矣。不知视古之循良又何如邪?

内艰服除,来朝京师。大司马王公素知其贤,言于上,以为职方郎中。国家太平六七十年,内外军政虽有成法,然历年既久,宁无蔽欺之弊?皇上所以究心于此,分遣大臣巡行四方清理,正欲辨别其是非真伪,以为取舍,庶使军之部伍有稽,民之版图不乱,其法甚良而密,而职方实莅其事。今大司马既委君以此任,君当知己者用,则将忘己之利害,以别白其是非,使枉者直,抑者伸,无告者依依有所赖,亦如深泽、松江之民,则君之才之德,为大臣之所荐闻,天子之所举用,可无负矣,岂不毅然大丈夫哉!慎毋致人曰:“功名不及于居守令时。”则甚不可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于私爱狎昵者    狎昵:亲昵
B. 之如子 字:养育
C. 不知视古之循良又何如邪  直:只
D. 累累然相于道    属:嘱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然君子好扬人之善讳称人之恶 / 庶使军之部伍有稽,民之版图不乱
B. 君当知己者用 / 天子之所举用
C. 民驱牛车二百辆代役 / 分遣大臣巡行四方清理
D. 其得誉人 / 而见称贤士大夫之文章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小题4】本文是一篇赠序,请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