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扑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所为旌:表扬B.去今之而葬焉墓:筑墓
C.而扑之抶:鞭打D.诛五人按:按照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盖当蓼洲周公被逮请罪于先人
B.敛赀财送其行虽董之严刑
C.则噪相逐夜,缒
D.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之奈何
【小题3】(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小题4】章主要写“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人,这部分为什么要写“吴民暴动”,最后一句才写出这五人“按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0 02:19: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归去来兮辞》,完成下列各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
B.景翳翳以将入 景:景色。
C.乃瞻衡宇 瞻:看见。
D.审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知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B.乃瞻衡宇;乃设九宾礼于廷
C.策扶老以流憩;云无心以出岫D.门虽设而常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小题3】下列表述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应该顺应自己的心意来决定行止,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B.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既不愿到处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到皇帝的故乡游玩。
C.作者的人生态度是顺随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地享尽其余生。
D.最后一段文字虽不免消极,但确是发自内心的,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脱身引退后的痛苦反省与体验。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赵阁老书

明归有光

有光自应举,连蹇不遇。常恨生当太平之盛,徒抱无穷之志,而年往岁徂,茕然无所向往。时张文隐公知之,时时称之于人。张公垂殁,以不能荐达为恨。然有光尝侍于公,间闻公论当世之士,独称明公,谓不惟于文章绝出,他时为国家建弘业者,终有赖焉。有光之乡人在明公门下者,亦颇言鄙人姓名,为明公之所垂记。虽以文隐公之故,然士固有相知者,则有不待付授言语相属而相契舍者矣。

会明公忤时宰,屏居西蜀者十年。有光始获举进士,在京师,思明公而不可见。徒念岷、峨之高,江水之长,怅然而叹。幸与明公生同时,而顾无由一见;以为今世则已矣,徒若读书而慕古人于百世之下。既而为吏越中,明公始复登朝。及入觐,以为可以得见矣,而明公又以南迈。有光时尚在京师。一日,天子忽出手诏,还明公于朝。是时海内之士试都下者四五千人,皆叹天子之明圣能知人如此;明公能自结于天子之知如此。有光又私自喜:道之将行也,文隐公之知人不谬也;有光之穷,得所依归也。当是时,官程迫促,又不能迎拜明公于马首。

昨春自越还,遇瞿文懿公于乡,言入朝时,与明公尝以鄙人为荐,有惑于流言者,从中毁之,瞿公因言今世荐士之难:“吾与赵公知子深矣,力足以荐士矣,尚格而不行!”语毕,黯然不乐者久之。

今所以复有言者,以往年为吏,差知自爱,亦自谓能使鳏寡孤独不失其所。顾不惟劳效不得上闻,而持衡之人,用一人之言,天下之士。使士之有志不负朝廷、为生民计者,徒以不能诡随趋附,横被中伤,乃令晻蔽殁世而不见。使后之欲为循良者以为戒。何以厚天下风俗,而返汉代长者之风?此尤可痛也。

兹者天子特以明公为相,复改任铨部,诏旨皆从中出。天下想望丰采,士莫不鼓舞踊跃自奋。有光自度已无用于世,而区区所见如此,略为明公陈之,非为一身之进退也。若身之进退,则在明公而已矣。君子伸于知己而诎于不知己,是以冒渎而忘其僭越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独称明公     亟:屡次
B.有光之穷     羁:漂泊
C.天下之士     格:阻止
D.士莫不鼓舞踊跃自奋   矜:庄重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文隐公非常赏识作者,直到去世时,张文隐公还遗憾自己未能向朝廷推荐引进作者。
B.作者到京城赶考时,因赵阁老已去西蜀,作者只能怀想他如岷山、峨山般的高风亮节。
C.作者在越中做官时赵阁老回朝任职,作者进京朝觐时赵阁老又南行,两人终未能相见。
D.赵阁老先任宰相,又改任铨部,皇帝的诏书从该部门发出,天下学子都仰慕他的丰采。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光之乡人在明公门下者,亦颇言鄙人姓名,为明公之所垂记。
(2)今所以复有言者,以往年为吏,差知自爱,亦自谓能使鳏寡孤独不失其所。
【小题4】作者写信给赵阁老的目的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戍卒叫,函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独夫之心,日益骄   固:顽固
B.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让
C.戍卒叫,函谷   举:攻占
D.则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一人之心,千万人心也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后人哀之不鉴之     君子博学日已参省乎已
C.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月出东山之上
D.使六国各爱其人,足以拒秦   木受绳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二段的议论则透过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斥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最高统治者。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C.作者写《阿房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写阿房宫被焚时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又流露出作者对秦朝的怜悯之情。
D.作者借秦王朝灭亡玄事,写秦朝覆灭的原因,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因不爱其民而“毕”其统治,秦国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么就不会迅速灭亡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意指今人不要步秦人之后尘。
【小题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