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嗔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悉师欤?亟待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A.行且求中以己益:充实
B.吾子无以韩我责:指责
C.其车,肥其马,长其策攻:加固
D.不敢倦,不敢,不敢肆爱:吝啬
【小题2】(小题2)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实也
B.吾子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礼者也
【小题3】(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小题4】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20 05:37: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天地果无初(1)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2)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3)?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4)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②彼其初与万物皆生,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白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5)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于包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1)初:此处指初始、原始阶段。(2)生人:指“生民”,即人类;固避讳“李世民”改“民”为“人”。(3)近:此处指接近事实。(4)封建:此处指“封国土、建诸侯”的分封制,即贵族世袭制度。柳宗元此文的“封建”与秦至唐实行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相对。(5)君长刑政:指君主、官吏、刑法、政令,意即政治法律制度。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多次设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中与“天下归心”表达的意思相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能(像禽兽那样)搏斗啃咬,而且没有羽箭,没有人能够供养自己、保卫白己。
B.人没有能力(像禽兽那样)搏斗啃咬,而且身上也没有毛羽,没有人能够光靠自身来供养自己、保卫自己。
C.人不能(像禽兽那样)抓扑啃咬,而且身上也没有毛羽,不能够光靠白身来供养自己、保卫自己。
D.人没有能力(像禽兽那样)抓扑啃咬,而且没有羽箭,不能够供养自己、保卫自己。
【小题4】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划线句。
【小题5】根据文意,简析结尾处“势”的具体含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真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
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图之所载,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
庐陵欧阳修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真州当东南之水会当:应当
B.图其所谓东南者来以示予示:指示
C.吾于是信有力焉信:相信
D.而又协于其职协:协助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因其暇日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B.①凡图之所载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①其为吾书其大概焉②持其踵为之泣
D.①乃为之书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3】(小题3)选出全属于真州东园美景的一项()
①流水横其前 ②芙渠芰荷之的历
③苍烟白露而荆棘 ④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
⑤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    ⑥草木日益以茂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④⑥
【小题4】(小题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东园是施正臣、许子春和马仲涂三人于闲暇之时用监军荒废的营地建造的一座园子。
B.作者欧阳修从夕日的废营地变为美丽的东园这事实中认识到有能力可以改变环境。
C.东园吸引着四方人士天天前来游览,而施正臣等三人却是有空才能去,所以流连忘返。
D.作者面对东园艳丽典雅的景致和游人游玩的欢乐激动不已,欣然命笔,为园作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1。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2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3,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辩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
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对曰:“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4,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5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释:1. 聝(guó):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古人以获取耳朵多少来计功。2. 赐:子贡,名端木赐,子贡是他的字。3. 缟衣白冠:兵,凶事,故白冠服,战争中穿这样的衣服表示奋死一战。4. 薮:水浅草茂的湿地。5. 抗手:举手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
B.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   释:消除
C.吾将择焉 择:区别
D.敷其五教 敷:施行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北游于农山 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
B.孔子四望,喟然而叹 颜渊退而不对
C.以其类异也 铸剑戟以为农器
D.室家无离旷之思 则颜氏之子有矣
【小题3】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
孔子向四面望了望,感叹地说:“在这里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什么想法都会涌现啊。”
B.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
我听说,薰草(香草)和莸草(野草)不能在同一个容器里收藏,尧和桀不能治理同一个国家。
C.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
我希望得到这样的打仗机会:白色旌旗像月亮,红色旌旗像太阳,钟鼓之声震动上天,繁多的旌旗遍及大地。
D.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孔子说:“不耗费财物,不危害百姓,不费太多的言辞,这就是颜子有的想法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三游洞记
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者,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释:(1)薪采者行歌:樵夫们唱着歌。 (2)白乐天:白居易,乐天是他的字。
(3)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    (4)知退:白行简的字。
(5)欧阳永叔:欧阳修,永叔是他的字。 (6)黄鲁直: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人亦无以亲其光炙:炙烤
B.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濒:靠近:学.科.网Z.X.X.K
C.而元微之自通州将北还适:恰好
D.复舍舟登陆,循径曲折以上。仄:狭窄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分别表现“道路难行”和“洞内景观奇特”的一组是(    )
A.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
B.出则豁然平旷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
C.有大石覆压当道 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D.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游记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它是游记必不可少的内容,对阐发主旨有着重要作用。
B.作者十分简略地记叙了由下牢关前往三游洞的行程,由舟而舆,由水而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险而夷,由窄而广,经过一番波折才一睹处于荒远之地的三游洞的真面目。
C.三游洞景观奇特,触目皆石,不同石头还会发出种种悦耳的声音,此声和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交织在一起,还有“与二三子浩歌其间”轰然之声,将三游洞衬托得深邃幽静。
D.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有所不同,既生动形象地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幸与不幸”的感慨。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3分)
    
② 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3分)
   
③ 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瓢道人
袁中道
一瓢道人,不知其名姓,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人遂呼为一瓢道人。道人少读书不得志,弃去,走海上从军。时倭寇方盛,道人拳勇非常,从小校得功,至裨将。后失律畏诛,匿于群盗,出没吴楚间,久乃厌之,以资市歌舞妓十余人,卖酒淮扬间,所得市门资,悉以自奉,诸妓更代侍之。无日不拥艳冶,食酒肉,听丝竹,饮食供侍,拟于王者。又十余年,心复厌之,亡去,乞食湖湘间。后至澧,澧人初不识,既久,出语颠狂,多奇中,发药有效。信口作诗,有异语,人渐敬之。馈好衣服饮食,皆受而弃之,人以此多延款道人。
道人栖古庙中。一日于炉灰里取金一挺,付祝云:“为我召僧来礼忏。”忏毕,买一棺自坐其中,不覆,令十余人移至城市上,手作拱揖状,大呼曰:“年来甚扰诸公,贫道别矣。”虽小巷间,无不周遍!一市大惊!复还至庙中,乃仰卧命众人日:“可覆我。”众人不敢覆,视之,已去矣。遂覆而埋之。举之甚轻,不类有人者。余闻而大异焉。
人又问曰:“审有道者,不宜淫且盗;淫且盗者,又不宜脱然生死。余大有疑,以问子。”余曰:“余与汝皆人也,乌能知之?夫济颠①之酒也,三车②之肉也,寒山、拾得③之垢也,皆非天眼莫能知也。古之诸佛,固有隐于猪狗中者,况人类乎?尔与余何足以知之哉!”
【注】①济颠:济公和尚。②三车:唐玄奘弟子,因出行总是一车装满美酒,一车装美女,一车装佛经,所以当时的人都称他为“三车和尚”。③寒山、拾得:唐朝两个著名的和尚,相传是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化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倭寇方盛 盛:猖獗
B.久乃厌之 厌:满足
C.悉以自奉 奉:供养
D.审有道者,不宜淫且盗 审:确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人遂呼为一瓢道人  为我召僧来礼忏
B.饮食供侍,拟于王者 一日于炉灰里取金一挺
C.人以此多延款道人  余大有疑,以问子
D.遂覆而埋之 余闻而大异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瓢道人持一瓢云游浪迹,因而得名,一生遭遇曲折坎坷且又离奇,富有传奇色彩。
B.一瓢道人曾浪游鄂岳,入海战倭,出没吴楚,卖酒淮扬,乞食湖湘,最终殁于澧州。
C.一瓢道人狷狂放达却又学识博杂,行事怪僻,奇谈异论但又多言中,时人讶异惊叹。
D.作者认为一瓢道人和济颠、三车和尚一样喜欢喝酒吃肉,癫狂怪诞,对他的评价颇为不屑。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口作诗,有异语,人渐敬之。
(2) 古之诸佛,固有隐于猪狗中者,况人类乎?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