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取材于《墨子·非乐》)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 ① );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 ② );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 ③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
(取材于《荀子·乐论》)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吹竽笙而扬干戚 扬:发扬 |
B.制《雅》《颂》之声以道之 道:引导 |
C.敌国不敢婴也 婴:侵犯 |
D.然后名声于是白 白:显赫 |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利人乎即为 异乎三子者之撰 |
B.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复驾言兮焉求 |
D.出所以征诛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 |
【小题3】根据文意,将下面词语对应的字母,分别填入文中相应的括号内。( )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亏夺民衣食之财 因此减损掠夺百姓作为衣食之用的财物。 |
B.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 使那乐声能够充分表达快乐却又不放纵。 |
C.比物以饰节者也 配合上各种乐器来调整节奏。 |
D.以至足其上矣 |
从而能够使自己得到极大的满足。
【小题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厚措敛乎万民
②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小题6】选文中墨子认为兴乐是不对的,荀子不同意他的观点。请根据文意,分别概括他们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