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北宋)曾巩

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选自《曾巩集·卷四》)

(注)①李材叔:名献卿。②中州: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其至皆倾摇弛   解:松懈
B.未尝有  疾:疾病
C.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   属:类
D.可道也夫 胜:承担
【小题2】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B.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C.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D.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越与中原相通已有一千多年,其落后与当地官员不能用心治理教化有很大关系。
B.南越交通便利,风俗气候与中原相近,只是百姓不愿久居,才传言说那里落后。
C.古人治理乡县,能够以道德仁爱来教化百姓,无论治理之地大或小,都应当如此。
D.李材书与其兄李公翊同时被任命为南越官员,二人才干相当,作者对他们寄予厚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5 05:02: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有趣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C.攒蹙累积,莫得遁隐攒蹙:聚集收拢
D.故为之文以志: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B.则施施行侣鱼虾友麋鹿
C.高下之势,岈然洼然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D.相与枕藉舟中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小题3】下列句子中出现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与其徒上高山顺流而
B.望西山,始指幽壑之潜蛟
C.自而至圣人之所以为
D.入深林,回溪非能也,而绝江河
【小题4】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说明“西山之怪特”的一组是( )(2分)
①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②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③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④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⑤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⑤
【小题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先写游览众山,是以众山作铺垫,突出下文写西山的怪特和游玩的独得之乐。
B.作者陶醉于西山风景的“怪特”之中,不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作者醉倒山中,无法行走,以致天黑了还没有能够回去。
C.作者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是因为西山之游第一次给作者带来心灵的启迪,能让作者感到超脱旷达,忘却了自我,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D.文章中“怪特”的西山与作者高傲的志趣相互映照,象征了柳完元特立不屈的人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节选)祭十二郎文
韩愈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有删改,2016/2/13)
【小题1】对划线部分的文字进行断句,最为恰当的是(  )
A.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B.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C.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D.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小题2】结合全文,有关下列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B.“汝”即你,多用于后辈。古汉语中表示“你”的称呼还有“尔 、公、君、卿、足下”等。
C.“矣、呜呼”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这一段情感发展变化的节奏,也准确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不愿相信、不能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失去亲人的悲痛感情。
D.殁在殡葬中的区别: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称呼也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禄,士死称不卒,庶人死称死。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
【小题3】阅读全文,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B.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虽没有铺排,但隐露出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C.由于作者情绪的激动以及生活经历的坎坷,所要书写的内容很多,所以文章往复重叠、散漫错综。
D.全文构思巧妙。文章结尾叙写“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身世之悲再次衬托了内心的悲痛心情。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2)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同类题4

四、文言文阅读
赤壁赋
苏轼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知不可乎骤得        
⑤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⑥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小题3】选文客人追忆曹操的事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西湖七月半

张 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器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器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争犒门军酒钱,轿夫燎,列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怀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选自《陶庵梦忆》)

(阅读指要)
本文以富有个性化的笔触,记述了七月十五日游览西湖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勾勒了各种游人的神情意态。文章语言简练,描写生动,讽刺辛辣;文末写作者及其韵友,更是绘声绘色,文情并茂。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冠盛筵(________)   (2)茶铛煮(________)
(3)轿夫燎(________)    (4)列岸上(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五类看之     ②穷予生之光阴疗梅也哉
B.①看月而人不见看月之态 ②日月忽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C.①一一簇拥去   ②佣者笑应曰
D.①笑啼杂 ②小大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娃闺秀”、“童娈”、“名妓闲僧”、“好友佳人”、“韵友”皆是作者眼中的“七月半之人”。
B.五种人,涵盖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别,游湖的繁华,其实也是社会的繁华,更是作者醉心于繁华的现实生活的写照
C.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俗人眼中似无可看,而在雅人的眼中,则处处是诗。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毛病。
D.本文是一篇绝妙的游记散文。文字简洁,描写生动,构思新奇。最后一段从前面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转为第一人称的叙述。开头奇警峭拔,结尾韵味悠长,艺术技巧委实高明。
【小题4】用“/”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
此 时 月 如 镜 新 磨 山 复 整 汝 湖 复 颒 面 向 之 浅 斟 低 唱 者 出 匿 影树 下 者 亦 出 吾 辈 往 通 声 气 拉 与 同 坐。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2)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