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日喻说
(北宋)苏轼
生而眇者①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②,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③,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①眇(miǎo):瞎眼,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②籥(yuè):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
③没(mò)人:能潜水的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而得其形扪 :抚摸
B.士知求道而不学务:致力、从事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也欤致:自然获得、得到
D.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也达:通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扣盘得其声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以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C.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D.士杂学而不志道而智勇多困所溺
【小题3】下列各项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B.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C.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D.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小题4】下列句子中省略成份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日(眇者)揣籥,以为日也。
B.或莫之见(之)而意之。
C.昔者(朝廷)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D.(吴彦律)方求举于礼部,(苏子)作《日喻》以告之。
【小题5】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讲了一个“盲人问日”的故事,指出“盲人识日”的问题在于只是依据间接的、片面的经验来认识事物,因此得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结论。
B.第二段由上文的故事引申“识日”和“见道”,指出不能达于道的错误在于“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没有认识到“道”的本质,没有从事物的本来面目出发,只是主观臆断。
C.第三段讲“求道”的正确方法。引用孙武、子夏的话都是说明了掌握主动的必要性。第四段抓住一个“学”字深入一层说理,又用南北之人学“没”作比,突出长期实践的重要,并进一步指出了单凭求教而不下苦功的危害。
D.结尾正面鼓励吴彦律,说明作文目的,但意在言外。作《日喻》的目的在于希望吴彦律注意两点:一是求学必须要有目的,这目的是“求道”;二是要下苦功夫求道。
【小题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阐述了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问者正如眇者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却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并就此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者写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10 10:48: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赤壁赋》语段,回答小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选自苏轼《赤壁赋》)
【小题1】对下面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 危:高
B.知不可乎得     骤:突然,引申为轻易
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向西
D.则天地不能以一瞬 曾:竟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扣舷歌之 ②吾尝跂望矣
B.①声呜呜然 ②今智乃反不能及
C.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上 ②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D.①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②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3】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而今安在哉?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客有吹洞箫者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月明星稀”句,是因为由眼前的明月自然引起的联想,表现曹操当年建功立业的雄心,又为后文写曹操失败伏笔,先扬后抑。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景物描写,采用铺陈排比手法,作者描写的情景不在眼前,而是写想象,写古战场情景。
C.客人关于英雄不再、生命短暂以及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的议论,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另一个方面。
D.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因此,他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六国论(节选)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虑患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 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注)①擅:据有。②形便:地理形势有利。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
B.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    咎:过失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    摈:排斥,抵御
D.而天下诸侯已自矣 困:困窘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秦兵未出,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①而四国休息内    ②齐人勿附
C.①未可专罪秦也    ②不赂者赂者丧
D.①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浅  ②子孙视不甚惜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B.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C.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D.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2)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