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 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灵壁家:安家B.岸谷然隐:隐约
C.舟车冠盖之冲:行驶D.则跬步市朝之上跬步:行走出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深可以隐孰能讥之乎
B.与其子孙游初淅沥萧飒
C.取山怪石会于会稽山阴兰亭
D.信其用力之多久也穷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二年赴任途中,经过汴水边的灵壁张氏园亭时,应张硕的请求而作的一篇游园记。
B.文章开头详细地描述了张氏园亭的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景物构筑、物产养殖等,突出“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C.张家世代显赫,张氏先人不仅为个人计,而且为子孙计,构筑了张氏园亭,其后五十多年,规模日益扩大。
D.苏轼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围绕仕与隐这一中心生发了一通议论,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
【小题4】用斜线“/”给下面的一段文字断句。(3分)
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
【小题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2)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14 07:37: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平昌送何东白诗序   (明)汤显祖
①何翁晓,江山人。壮拳勇,任侠,常手杀劫贼数人。以他故为乡官所侮,愤恨去,道逢奇客,口授禁方。晓不甚识字,重听,而视脉傅药辄效。乃更为县上客,褒衣冠,侍药平昌。与予朝夕者五年,成美规阙,都无一语及私,敦然长者也。
②予听狱,或笞囚过当,辄意授晓视之,无恙,而后即安。民或斗殴,相杀伤,赴庭下,辄先付晓谨护之,而徐听其讼。亭中有系人,常与钱晓,其药。以故五年中,县无斗伤笞系而死者。县中人莫知也。县无城尝夜半虎伤童子急呼予。予起燎逐虎。召晓,取巨胜膏渍墙茨中蠕虫杂药,灌童子愈。时有“十全”之名。予问之,曰:“晓何能尽?然不全者不治耳。”数语予:“公廉而倨,宽而疏,某富人、某势人当为乱。”已而果然。晓常用为介介,叹曰:“县人何薄福相耶!”晓初无子,故不生产,岁焚药券者过半。
③晚生子数岁,思归江山。而予亦且上戊戌计去,不能留也。一县中闻晓去,无不遮泣,愿少留者。至吏卒囚伍,咸为怆然。予悲而饯以诗。晓后一过予家,老矣,犹从使琉球,治其王子妇女,应手效,国人神之。得其海药以归,市之吴,吴中士大夫多授其方焉。
(注)①江山:指浙江省江山县。 ②平昌:在浙江省遂昌县内。 ③杂药:混合成药。 ④介介:心神不安的样子。 ⑤券:这里指欠条。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褒衣冠(2)常与钱晓,其药
(3)已而果然(4)故不生产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他故乡官所悔赵王窃闻秦王善秦乐
B.视脉搏药辄效水善利万物不争
C.治王子妇女 孰能讥之乎
D.得其海药归而此独钟名,何哉
【小题3】将第③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4】第②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小题5】阅读第②段,概括何晓的个性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B.③④⑤
C.①⑤⑦D.④⑥⑧
【小题3】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选出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丹以荆卿为计 ③牧以谗诛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D.①③④⑤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赵错杀良将。
B.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此两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D.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如果他们不赂秦,就可以战而胜之,避免相继灭亡的命运。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以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然非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小题1】作者提出种柳树“兼为悦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小题2】第二段中说道:“鸟音宜晓听”而“独宜于晓也”,其原因是: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从垂柳之可爱写到蝉附鸟集,因而能让人“时闻鼓吹”,“耳则无时不悦”,于蝉唱鸟鸣中产生一片悦情,寻觅到一种生活的乐趣。
B.接着写鸟在白天有“虑患之念”,故“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清晨则无“防患之心”,故“自能毕其能事”“一鸣惊人”,两相对比,突出“鸟音宜晓听”的观点。
C.文中由“悦耳”引出一段关于“鸟声”的探幽发微的议论,句句写鸟,又似句句非止于写鸟:晓时鸟鸣,一无所虑,其声清越明澈,自由透脱,此间岂无寄欤?
D.末段由“种树之乐”写到种树之“不便”在于“枝叶繁冗,不漏月光”,这是“树木无心”与“人无心”造成的。看似闲笔,实则体现了事物都有两面性的辩证思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言,黔首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
B.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报怨:怨恨
C.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D.序八州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
【小题2】下面的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为桂林、象郡/以愚黔首
B.然后践华为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焚百家之言/申之以孝悌之义
D.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笞,用竹板或荆条打人的一种刑罚,此指用严刑奴役百姓。
B.黔首,秦代对百姓的称谓。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
C.殊俗,不同的风俗,此处指边远的地区;山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此处指东方各诸侯国。
D.七庙,即天子的宗庙,是古代天子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祭祀的处所。宗庙毁灭意味着国家的灭亡。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主要写秦始皇统一天下。作者写到了秦始皇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等方面巩固政权的措施。
B.选文第二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的覆灭。极力写陈涉地位低下、才智不足和缺乏作战能力,是为最终结论做铺垫。
C.选文第三段阐述诸侯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原因。通过秦、陈涉与九国之师三者的对比,对秦不施仁政进行了批判。
D.选文在写秦的强盛和陈涉的地位身份时,都使用了排比手法,语言气势磅礴, 语意酣畅淋漓,读来有一泻千里之感。
【小题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