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 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灵壁家:安家B.岸谷然隐:隐约
C.舟车冠盖之冲:行驶D.则跬步市朝之上跬步:行走出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深可以隐孰能讥之乎
B.与其子孙游初淅沥萧飒
C.取山怪石会于会稽山阴兰亭
D.信其用力之多久也穷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二年赴任途中,经过汴水边的灵壁张氏园亭时,应张硕的请求而作的一篇游园记。
B.文章开头详细地描述了张氏园亭的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景物构筑、物产养殖等,突出“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C.张家世代显赫,张氏先人不仅为个人计,而且为子孙计,构筑了张氏园亭,其后五十多年,规模日益扩大。
D.苏轼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围绕仕与隐这一中心生发了一通议论,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
【小题4】用斜线“/”给下面的一段文字断句。(3分)
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
【小题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2)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14 07:37: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同类题2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15分)
福州州学经史阁记 朱熹
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员常数百人。比年以来,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以故风俗日衰,士气不振,长老忧之。而不能有以救也。绍熙四年,今教授临邛常君滩孙始至,既日进诸生,而告之以古昔圣贤教学之意。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然后谨其出入之防,严其课试之法,朝夕其间,训诱不倦。于是学者竞,始知常君之为吾师。而常君之视诸生,亦闵闵焉,惟恐其不能自勉以进于学也。故尝虑其无书可读,而业将病于不广,则又为之益置书史,合旧为若干卷,度故御书阁之后,更为重屋以藏之。而以书来,请记其事,且致其诸生之意,曰:“愿有以教之也。”
予惟古之学者无他,明德新民,求各止于至善而已。夫其所明之德,所止之善,岂有待于外求哉?识其在我,而敬以存之,其亦可也。其所以必曰读书云者,则以天地阴阳事物之理,修身事亲齐家及国,以至于平治天下之道,与凡圣贤之言行,古今之得失,礼乐之名数,下而至于食货之源流,兵刑之法制,是亦莫非吾之度内。有不可得而精粗者,若非考诸载籍之文,沉潜参伍,以求其故,则亦无以明夫明德体用之全,而止其至善精微之极也。
然自圣学不传,世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惟书之读,则其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禄利而已。是以天下之书愈多,而理愈昧。学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词章愈丽,论议愈高,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乎古人。然非书之罪也。读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无以为之地也。今观常君之为教,既开之以古人教学之意,而后为之储书以博其问辨之趣,建阁以致其奉守之严,则亦庶乎本末之有序矣。予虽有言,又何以于此哉。因序其事,而并书以遗之,二三子其勉之哉!(本文选自《才子的散文》,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学者竞,始知常君之为吾师。劝:劝告,劝说。
B.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乎古人。逮:逮捕、捕捉。
C.以钓声名、禄利而已。干:追求,求取。
D.予虽有言,又何以于此哉。加:追加,加倍。
【小题2】以下四组选项中,全都符合朱熹“学之有本”的治学观点的一组是(3分)
①告之以古昔圣贤教学之意   ②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   ③明德新民,求各止于至善④记诵训诂文词   ⑤开之以古人教学之意   ⑥储书以博其问辨之趣,建阁以致其奉守之严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⑤⑥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福州州学的学风,本是东南一带最为浓郁的。但近年来,因为教育培养不得法,不知本末,导致风俗衰弱,读书人也无法振作,德高年长的人对此忧心忡忡。
B.朱熹认为,彰明品德,自成新民,并力求做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是治学的根本。“根本”没有建立起来,学习也就变成了追求名誉、禄利的工具而已。
C.常滩孙来到福州,先开示以古人的教学之意,然后为学生“宁其居”、“严其防”、“严其法”,并为他们储书建阁,等等举措,符合朱熹“本末有序”的观点。
D.朱熹的观点有些未免失于偏颇。比如,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朱熹却认为天下的书越多,道理就越昏昧不清,这是书的罪过。这一观点就值得批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尝虑其无书可读,而业将病于不广。(3分)
(2)因序其事,而并书以遗之,二三子其勉之哉!(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柳宗元

①秀才足下:仆避师名久矣。往在京都,后学之士到仆门,日或数十人,仆不敢虚其来意,有长必出之,有不至必惎之。虽若是,当时无师弟子之说,其所不乐为者,非以师为非, 弟子为罪也。有两事,故不能:自视以为不足为,一也;世久无师弟子,决为之,且见非,且见罪,惧而不为,二也,其大说具《答韦中立书》,今以往,可观之。

②秀才貌甚坚,辞甚强,仆自始觌,固奇秀才,及见两文,愈益奇。虽在京都,日数十人到门者,谁出秀才右□?前已必秀才可为成人,仆之心固虚矣,又何鲲鹏互乡于尺牍哉!秋风益高,暑气益衰,可偶居卒谈。秀才时见咨,仆有诸内者,不敢爱惜。

③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其外者当先读六经,次《论语》、孟轲书,皆经言。《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谷梁子、太史公甚峻洁,可以出入,余书俟文成,异日讨也。其归在不出孔子,此其古人贤士所懔懔者。求孔子之道,不于异书。秀才志于道,慎匆怪、勿杂、勿务速显。道苟成,则勃然尔,久则蔚然尔。源而流者,岁旱不涸,蓄谷者不病凶年,蓄珠玉者不虞殍死矣。然则成而久者,其术可见。虽孔子在,为秀才计,未必过此。不具。宗元白。

(注)①行:德行。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内容高中课文也有相关论述,这篇文章是《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小题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矣B.焉C.耶D.耳
【小题3】对第②段内容理解错误一项是(    )
A.秀才貌甚坚而辞甚强,这已令作者非常欣赏。
B.秀才的才华和志向,尤令作者感到后生可畏。
C.借天气好转,作者盛邀秀才来家里当面交谈。
D.作者称秀才有时也会被询问,一起探讨学问。
【小题4】赏析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第③段“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这句话的意思在本文写作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试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日:“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祜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日:“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鼎、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稀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三年,神宗数有意复用,辄为当路者沮之。神宗尝语宰相王硅、蔡确日:“国史至重,可命苏轼成之。”硅有难色。神宗日:“轼不可,姑用曾巩。”巩进《太祖总论》,神宗意不允,遂手扎移轼汝州,有日:“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轼未至汝,上书自言饥寒,有田在常,愿得居之。朝奏入,夕报可。
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日:“卿前年为何官?”日:“臣为常州团练副使。”日:“今为何官?”日:“臣今待罪翰林学士。”日:“何以遽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日:“非也。”日:“岂大臣论荐乎?"曰:“亦非也。”轼惊日:“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日:“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日:‘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已而命坐赐茶,彻御前金莲烛送归院。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成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下。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B.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C.自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目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D.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一段,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者区别等第,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B.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职名,自秦朝开始,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封清朝。
C.翰林学士是官职名,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但没实权,是掌管文字的虚职。
D.建中靖国是北宋徽宗赵估的年号。中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纪年,大多由皇帝发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母亲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时,常常感慨叹息,苏轼问道:“如果我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B.欧阳修有远见卓识。他看到苏轼参加科举考试的文章时,就预言苏轼将来会出人头地,当时的人还都不相信,时间久了就证明了欧阳修的预言是正确的。
C.苏轼写诗诽谤皇帝,御史摘取他章表中的话作为证据,把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神宗却顾惜他才华,最后以黄州团练副使职位来安置苏轼。
D.苏轼到杭州后做了很多有利于民生的事,他疏通了茅山、盐桥的两条诃来通航,又造了坝堰闸门,修复了六井,还在西湖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苏公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各题(每题3分,共9分)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辙亦海康贬谪B.然其诗而实绮质朴
C.性刚才拙,与物多感触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悔改,改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至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天之苍苍,正色邪?
B.每家贫,东西游走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C.其学日进,沛如川之方至及少日,眷有归欤之情
D.今将集并录之爽籁发清风生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3分)
译:
 
⑵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