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晋宋间人以风度相高,故其书如雅人胜士,潇洒酝藉,折旋俯仰,容止姿态自觉有出尘意。陵夷 至 于 中 唐 法 度 森 然 大 备 怒 张 挺 勃 之 气 亦 已 露 矣 唐 初 诸 贤 去 古 未 远 故 犹 有 晋 宋 遗 风 观 禇 公 所书 哀 册 岂 后 人 所 可 仿 佛 哉。古人所为常使意胜于法,而后世常法胜于意,意难识而法易知。颜柳之书,余一见即知其美。此书八九年中凡三见矣,今始识用意之妙。正犹有道君子,非久与之居不足知其所蕴也。
(选自方孝孺《题禇遂良书<唐文皇帝哀册>墨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8-28 09:35: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完成文后各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日“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日:“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日:“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
【小题1】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水落,迁于故居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
B.春夏之交,草木天   萦青缭白,外与天
C.时宾佐僚吏,往见山人 惑而不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鸣鹤在阴,其子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 木直中绳,輮为轮
B.纵其如,或立于陂田 意有极,梦亦同趣
C.宜若有益无损者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寄蜉蝣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小题3】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思想?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课内相关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2)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3)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
C.兵刃既接 兵:士兵
D.弃甲曳兵而走  走:逃跑
【小题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河东凶亦然 ②填然鼓之 ③察邻国之政 ④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每题4分)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登平远台记
明 宗臣
平远台在省城中东南。《闽志》三山,此即所谓鳌峰山也。山固奇,在城中尤奇。宗子入闽十朔未登也,盖以戎故。而客有好宗子者,乃召宗子登焉。凡几折始上,又折而东,登鳌石亭。天风高扬,万象萧瑟,宗子于是仰而思,俯而叹也。
客曰:“大夫何叹?”宗子曰:“嗟客乎,嗟客乎,客闻其说余恐客之投觞于地而莫余饮也。夫闽者,岂非记所称东南巨丽哉?家缨弁,人诗礼,农嬉于畴,而商歌于涂也。当是时而登厥台焉,高山大川,游云芳草,罔弗触吾目也,则罔弗快吾心也,今何时也?吾见兹台三驻军矣。客亦东眺大海乎?楼船组练隐隐起也;南睇于江,故里妇日濯锦漂絮其中者,今健儿饮马矣;西瞻乌石,盖有锻甲砺刃、鼓笳铙吹之声焉;北窥闾井,则父老子弟被戎执戈者,怨盈道也。且千里之内,亡者未葬,疮者未起,流者未归,系者未释,吾念之吾不知汗之淫淫至于踵也。昔何以欢?今何以悲?昔何以靖?今何以扰?斯其故难言哉,难言哉!夫君子之谋人国也,上忧主忧而下忧民忧者也。今帝心常在万里,而民瘼充充之在吾前也,方请缨枕戈,不暇餐沐矣,客乃欲吾观高山大川、游云芳草而嬉乎?此吾所为叹也。昔元臣据闽之险,以抗我旅,皇祖乃命楼船将军从大海径捣其穴空之,帝谟赫,日月同炳。乃今策事之臣顾不能设一奇制敌而使丑夷往往截海窥我,此视皇祖诸臣何如哉?吾叹之,实愧之也。”
客于是起辞曰:“吾不能解大夫之叹,而大夫又安能饮吾之酒?请大夫为客记之,以示后之登斯台者,毋徒嬉此高山大川、游云芳草而忘厥民忧也。”宗子于是采客之言,以为之记。
注 ①怨(dú):痛恨而有怨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罔弗触吾目也 罔:没有
B.斯其故难言哉故:缘故
C.帝谟赫,日月同炳谟:谋略
D.此视皇祖诸臣何如哉视:看待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吾所为叹”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夫闽者,岂非记所称东南巨丽哉?
B.父老子弟被戎执戈者,怨盈道也。
C.昔何以靖?今何以扰?
D.帝心常在万里,而民瘼充充之在吾前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平远台在福建的鳌峰山,作者受友人之邀而登临,登高而望,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感叹,既是为奇伟的自然风光,更是为现实的凄然状况。
B.文中多处运用对比,作者通过往昔的繁荣安定与今日的残败动荡进行对比,表达了对朝臣无能的不满和自己难有作为的愧疚之情。
C.同游宾客虽然不能理解作者的“叹”,但认为实在应该记下这高山大川、游云芳草的美丽景色,以供后来者赏读,于是作者应允而作。
D.文章贯串了作者的忠君爱民意识,其不以登临为乐,忧国忧民之情与《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异曲同工。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客闻其说,余恐客之投觞于地,而莫余饮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念之,吾不知汗之淫淫至于踵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今策事之臣,顾不能设一奇制敌,而使丑夷往往截海窥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请用斜线(/)线给下列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选自《孙子兵法·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