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斧斤时入山林 ②申之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 ④斯天下民至焉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之以桑
B.弃甲曳而走
C.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D.假舟辑者,非能
【小题4】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
【小题5】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D.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10 10:58: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封中宪大夫兴化府知府周公行状
归有光
公姓周氏,讳书,字存中。其先汴人。宋靖康末,扈跸临安。至贵一公,始家昆山之吴家桥。贵一生思聪;思聪生士贤;士贤生显;显生明,是为耕乐翁,有行谊,学士吴文定公铭其墓曰“刚直君子”。生四子:长讳璇,是为乐清翁;次讳玑,讳玉,讳衡。衡,太学生。家世孝弟力田,至太学,始用儒雅登上舍。然兄弟并以赀雄乡里。吴家桥在邑南千墩浦上。直桥并小溪以东,独周氏兄弟居之;殆成聚落,无他族。其南惟有晏翁云。
乐清生四子,公其季也。母张氏。公甫冠,为晏翁壻。虽在宾馆,犹东西家也。每入定省,父母以其出壻,怜爱之,至则喜见颜色。少有志于学,为博士弟子,益自砥砺。以病,不克卒业。其病痰喘,竟岁不愈。即愈,月复继作。然性孝友恭谨,不以病废礼。居母张硕人之忧,号毁骨立;诸儿为之劝解,哭愈哀。惟见相随擗踊,则稍慰,曰:“儿能助吾哀。”自是病日益深。乐清晚得末疾,不能行,又时时欲行。公旦夕扶掖,令诸儿读书于傍,以更代。乐清谓能将迎其意,喜曰:“吾有子有孙,死不恨矣。”兄弟友爱甚笃,不忍一日相离。仲兄尝病胀,舆舁至家,晨夕不去侧,汤药必躬调以进。其它内外宗党,待之曲有恩礼。见耆年,特如敬让。人有犯,辄自反,曰:“吾其有以召之也?”置不与较。自为博士弟子不遂,居常悒悒。故尤勤于教子,延师礼费不少靳;而规范之严,诸子循循,未尝识人间佻宕之习。仲子宪副君,自束发至于贵显,所至必与天下知名之士游。而居官律已,当世士大夫称之。繄①公之教也。其为兴化知府,政成上计,得貤封如其官。金绯②辉煌,然惴惴不敢当。自宪副君起进士,出守郡,至持宪节③,专制海南,积官十余年,依然故庐,无一瓦一椽之增焉。仲兄之殁也,公已步,力疾往哭甚哀,公自是遂不复起矣。
【注】①繄:相当于“是”。②金绯 :金印红袍, 谓官服。③宪节:廉访使、巡按等风宪官所持的符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兄弟并以赀雄乡里 赀:钱财
B.以病,不克卒业。 卒:完成
C.公甫冠,为晏翁壻 冠:帽子
D.延师礼费不少靳   延:聘请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束发:系结头发,成童;古代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B.季:古代有伯、仲、季、叔之分,即现代的老大、老二、老三和老四。
C.定省:昏定晨省,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侍奉双亲日常礼节。
D.貤封:封建社会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居母张硕人之忧,号毁骨立;诸儿为之劝解,哭愈哀。
(2) 仲兄尝病胀,舆舁至家,晨夕不去侧,汤药必躬调以进。
【小题4】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存中公的优秀品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为池因:趁机
B.赢粮而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C.数百之众将:率领
D.度长大絜:测量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聚咸阳,销锋镝蚓无爪牙
B.陈涉之位,非尊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焚百家之言,愚黔首乱易整,不武
D.迁徙之徒也蟹六跪二螯。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词的解说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指年、月、日的干支。《过秦论》中的“六合”指天地四方。“宇内”、“四海”、“六合”、“八荒”在《过秦论》中都有天下的意思。
B.敲扑,刑具,短的为敲,长的为扑。鞭笞,拷打用的鞭子、竹板等物,这里指鞭打,“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意为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C.黔首,百姓。战国时代和秦时对百姓的称呼。氓隶,隶,低贱的人,氓隶指下层人民。迁徙之徒,谪罚去边地戍守的士卒。
D.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墨翟(Dí敌),墨子名翟。他们分别是儒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古代圣贤。陶朱,春秋时期越国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出走,在陶(今山东曹县)经商,自号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东犬西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D.骊山北构而西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世,先妣抚之甚厚。乳:喂养
B.某所,母立于兹。而:你
C.吾家读书久不效:仿效
D.如在昨日,令人长不自禁。号:哭泣
【小题3】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余为此志始皇没,余威震于殊俗。
B.闻姊家有阁子,何谓阁子也年九十。
C.鸡栖厅室西连中闺
D.余久卧病无聊,使人复葺南阁子家祭无忘告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分)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3分)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4分)
【小题5】分析“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B.不赂秦 义:坚持正义
C.暴秦之欲无    厌:满足
D.思厥先祖父 先祖父:死去了的爷爷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然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①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②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
C.①赂秦力亏     ②秦兵又至矣
D.①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 ②一人心,万人之心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B.开篇先用否定肯定相对照的判断句式,开门见山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引出两个分论点来阐述中心论点。
C.文章第二段以概括的史实和浅近的道理,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文章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破灭的史实,论证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文章第四段,用假设推论的方法,提出了六国免于被秦国灭亡,求得生存的正确策略,同时,作者不带任何感情,客观冷静地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惨痛教训,由论史过渡到告诫当世的“为国者”。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