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分宁县云峰院记
(宋)曾巩
分宁人勤生而啬施,薄义而喜争,其土俗然也。自府来抵其县五百里,在山谷穷处。其人修农桑之务,率数口之家,留一人守舍行馌,其外尽在田。田高下硗腴,随所宜杂殖五谷,无废壤。女妇蚕杼,无懈人。茶盐蜜纸竹箭材苇之货,无有纤钜,治咸尽其身力。其勤如此。富者兼田千亩,廪实藏钱,至累岁不发,然视捐一钱,可以易死,宁死无所捐。其于施何如也?其间利害不能以米,父子、兄弟、夫妇,相去若弈棋然。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意向小戾,则相告讦,结党诈张,事关节以动视听。甚者画刻金木为章印,摹文书以绐吏,立县庭下,变伪一日千出,虽笞扑徙死交迹,不以属心。其喜争讼,岂比他州县哉?民虽勤而习如是,渐涵入骨髓,故贤令长佐吏比肩,常病其未易治教使移也。
云峰院在县极西界,无籍图,不知自何时立。景德三年,邑僧道常治其院而侈之。门闼靓深,殿寝言言。栖客之庐,斋庖库庾,序列两傍。浮图所用铙鼓鱼螺钟磬之编,百器备完。吾闻道常气质伟然,虽索其学,其归未能当于义,然治生事不废,其勤亦称其土俗。至有余辄斥散之,不为黍累计惜,乐淡泊无累,则又若能胜其啬施喜争之心,可言也。或曰使其人不汩溺其所学,其归一当于义,则杰然视邑人者,必道常乎?未敢必也。
庆历三年九月,与其徒谋曰:“吾排蓬藋治是院,不自意成就如此。今老矣,恐泯泯无声畀来人,相与图文字,买石刻之,使永永与是院俱传,可不可也?”咸曰:“然。”推其徒子思来请记,遂来,予不让,为申其可言者宠嘉之,使刻示邑人,其有激也。二十八日,南丰曾巩记。
(原文有删改)
(注)①馌(yè):给在田间劳作的农夫饭。②排蓬藋(diào):意为披荆斩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先写分宁县民风“勤生而啬施,薄义而喜争”,以至于说其吝啬好斗是“渐涵入骨髓”,可见作者对分宁人的看法欠佳。
B.云峰院在分宁县的最西边,本是一座没有任何记载,也不知建于何时的寺院,僧人道常来此后,寺院日渐兴盛,规模逐渐扩大。
C.作者欣赏道常的勤奋与淡泊,却又非常直接地指出他沉迷于佛教,不能归于儒家仁义之道,否则他一定能够成为当地的俊杰。
D.道常年老后,不希望自己默默无闻地死去,于是请曾巩写一篇记文。作者则借题发挥,将可以流传下来的言行记载下来予以嘉奖,以此昭示百姓,激励他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2 04:02: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旗亭画壁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shì买)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日:“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人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日:“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日:“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下里巴人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倘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竟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唐薛用弱《集异记》卷二

注旗亭:即酒楼,悬旗为酒招,故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续而至  寻:寻找B.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   讴:唱歌
C.田舍奴,我岂哉! 妄:狂妄D.诸伶不其故 喻:明白
【小题2】下列每组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适则手画壁曰 控蛮荆而瓯越
B.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  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
C.吾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  捕得二三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D.黄河远白云间 吾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小题3】对上面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为唐传奇,已经抛弃了六朝志怪“列异“搜奇”的特性,转而记叙活生生的现实人物,虽可能有虚构成分,但叙述婉转,对话生动,细节传神。
B.本文第一段,点明时间、人物及社会背景。借诗人相同的际遇和生活情趣来作为小说的切入点,可以看作是小说的序幕。
C.本文借旗亭小饮、围炉听乐、赌唱书壁等情节突现了文人的洒脱、诙谐和傲世,其中也不免流露出失路之人怀才不遇的悲哀。
D.本文引入三诗人的四首绝句,不仅使之成为小说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强化了小说的艺术内涵,让人读来情趣盎然。
【小题4】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
(2)倘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呆。其隙也,则花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土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研棒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B.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C.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D.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僇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故以此称。
B.箕踞,古人常席地而坐 , 坐时两脚叉开,呈簸宾状,所以称“宾踞”。
C.引觞满酌中的“觞”和《醉翁亭记》中的“觥筹交错”中的“觥”“筹”都是古代的盛酒器。
D.文中的“造物者”与《赤壁赋》中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意思一样,都是指大自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的“意”是由贬滴引发出的情栗之感,与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意”异曲同工。
B.文中“过、缘、研、焚”四个动词领起的短句,节奏紧密,体现了作者发现西山之美后急于游赏的心情。
C.作者将“特立”之西山赋予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宏远大的志向,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的完美结合。
D.为了表现西山的高俊挺拔之貌,作者运用了比照映衬手法。如以“数州之土壤”来衬托西山的高峻挺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21分)
论积贮疏
贾谊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小题1】下列划线字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背本而末(急速)大命(国家的命运;倾覆、覆灭)
B.天下财产何得不(竭尽)世之有饥穰(荒年和丰年,此处偏指荒年)
C.生之者甚少而之者甚多(浪费)政治未毕通也(完全畅通)
D.国胡以相(救济)而直为此廪廪也(通“懔檩”,危惧的样子)
【小题2】下列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而不成窃陛下惜之
B.苟粟多财有余吾尝跂望矣
C.天下大命填然鼓
D.攻则取可为富安天下
【小题3】为文中画斜线处列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B.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C.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D.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奏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要重视积贮”的重要论文。
B.文章第一段,通过古今对比及相关理论和形势的分析,从正反两面对中心论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C.第二段,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从国家存亡的高度阐明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
D.第三段,阐明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从而有力地支撑了本文“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中心论点。
【小题5】翻译下列语句(每句3分,共9分)
(1)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2)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
(3)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