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种世衡初营清涧城,有紫山寺僧法崧,刚果有谋,以义烈自名。世衡置门下,恣其所欲,供亿无算。崧酗酒狎博,无所不为。世衡遇之愈厚。留岁余,崧亦深德世衡,自处不疑。一日,世衡忽怒谓崧曰:“我待汝如此,而阴与贼连,何相负也?”拽下械系捶掠,极其苦楚。凡一月,濒于死者数矣,崧终不伏,曰:“崧,丈夫也。公听奸人言,欲见杀,则死矣,终不以不义自诬。”毅然不顾。世衡审其不可屈,为解缚沐浴,复延入卧内,厚抚谢之曰:“尔无,聊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设虏人以此见穷,能不相负否?”崧默然曰:“试为公为之。”
世衡厚遗遣之,以军机密事数条与崧曰:“可以此藉手,仍伪报西羌。”临行,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曰:“胡地苦寒,此以为别。至彼须万计求见遇乞,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遇乞,虏人之谋臣也。崧如所教,间关求通遇乞,虏人觉而疑之,执于有司。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崧初不知领中书,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虏人疑遇乞,舍崧,迁与北境。久之,遇乞终以疑死。崧邂逅得亡归,尽得虏中事以报。崧后官至诸司使,至今边人谓之“王和尚”。
元昊之臣野利,常为谋主,守天都山,号天都大王,与元昊乳母白姥有隙。岁除日,野利引兵巡边深涉汉境数宿,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元昊疑之。世衡尝得蕃酋之子苏吃曩,厚遇之。闻元昊尝赐野利宝刀,而吃曩之父得幸于野利,世衡因使吃曩窃野利刀,许之以缘边职任、锦袍、真金带。吃曩得刀以还,世衡乃唱言野利已为白姥谮死,设祭境上,为祭文,叙岁除日相见之欢。入夜,乃火烧纸钱,川中尽明。虏见火光,引骑近边窥觇。乃佯委祭具,而银器凡千余两悉弃之。虏人争取器皿,得元昊所赐刀。及火炉中见祭文已烧尽,但存数十字。元昊得之,又识其所赐刀,遂赐野利死。野利有大功,死不认罪。自此君臣猜,以至不能军。平夏之功,世衡计谋居多,当时人未甚知之。世衡卒,乃录其功,赠观察使。
(选自《梦溪笔谈·权智》,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衡置门下延:邀请
B.尔无过:责怪
C.虏人疑遇乞因:于是
D.自此君臣猜贰:有二心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种世衡巧施“反间计”的一组是
①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 ②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
③至彼须万计求见遇乞,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    ④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
⑤世衡因使吃曩窃野利刀     ⑥设祭境上,为祭文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世衡用一年多时间厚待法崧,目的是让法崧能帮助他实施破敌计策,这可见种世衡的谋事长远。
B.遇乞最终因为种世衡的反间计而死。法崧回国后,因入羌有功而被授予诸司使的官职,被人称为“王和尚”。
C.天都大王野利在除夕那天带领军队巡察边境,并深入汉境,停留了几天,这成为他被君王怀疑的诱因。
D.种世衡在平定西夏的过程中出力较多,但是当时的人并不太了解他的功劳,直到他死后,他的功劳才被记录。
【小题4】(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拽下械系捶掠,极其苦楚。凡一月,濒于死者数矣。(4分)
②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3分)
(2)用分隔号(/)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安 徽 巡 抚 赵 公 国 麟 闻 其 名 招 之 试 才 之 以 博 学 鸿 词 荐 竟 不 赴延 试 亦 自 此 不 应 乡 举 而 家 益 以 贫。  (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03 02:54: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小题1】对加粗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生生所资(维持生活)B.脱然有怀(霍然,忽然)
C.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D.因事顺心(顺遂心意)
【小题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侯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小题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而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曩者辱赐书曩者:从前。
B.其次不辱理色理色:情理,面子
C.积威约之渐威约:威严相约
D.衣赭衣,关三木三木:加在颈、手、足三处的刑具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项王之死》)
B.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C.以稍凌迟,至于鞭箠之间若稍饰以楼观亭榭(《过大孤山小孤山》
D.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伶官传序》)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语段选自梁萧统编《文选》,有删节。报是“答”的意思,书是“信”的意思,《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回信。
B.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先人地位低下,没人看得起,自己要是犯罪被处死,就像牛身掉下一根毫毛,是微不足道的。这表达了作者对那个不平等的社会所作的悲愤的控诉。
C.司马迁在文中列举了作为士人种种受辱的刑法,由轻到重,直至最下等的腐刑,并引用“刑不上大夫”的语句,是为了说明作为士人不可不磨砺自己的气节。
D.司马迁说:自己受了极其残酷的刑罚,身体精神都难以忍受,于是他见了狱吏,要“头抢地”“心惕息”。这说明他认为自己不是士人,没有必要去死节。可以委曲求全,苟且偷安。
【小题4】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②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予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辱以予 顾:探望
B.自蜀以书至京师予    遗:遗留
C.黎生江陵府司法参军  补:补授官职
D.庸讵止于笑乎  庸讵:难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予之同年友 其为惑终不解矣
B.予知生    师道不传也久矣
C.使生持吾言归 惑不从师
D.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皆出于此乎
【小题3】从文言文特殊句式角度看,与“孰有甚于予乎”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  )
A.孰能无惑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其闻道也亦先乎吾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B.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C.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D.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赠序是作者应黎生请求而写。赠序是一种古代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作者劝告黎安二生不要合世同俗,并希望两人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之惑,这实际上是在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C.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表达作者对于世人所讥笑的这种“迂阔” 的矢志不渝。
D.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作者虽长期受世人嘲笑,也绝不苟合世俗,以至于困顿至今。所以文中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2)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明 察
明冯梦龙
非察不神,察非智不精。是以知察之为用,神矣广矣。善于相人者,犹能以鉴貌辨色,察人之富贵寿贫贱孤夭,况乎其事而察其心?则人之忠贤奸,有不灼然乎?盖非明不能察,非察不显明。得情而天下无冤民,诘奸而天下无戮民,夫是之谓明察。
单县有田作,其妇饷之。食毕,死。翁姑曰:“妇意也。”陈于官。不胜箠楚,遂诬服。自是天久不雨。许进时官山东,曰:“狱其有冤乎?”乃亲历其地,出狱囚遍审之。至饷妇,乃曰:“夫妇相守,人之至愿;鸩毒杀人,计之至密者也。焉有自饷于田而鸩之者哉?”遂询其所馈饮食及所经道路,妇曰:“鱼汤米饭,自荆林,无他异也。”公乃买鱼作饭,投荆花于中,试之狗彘,无不死者。妇冤遂白,即日大雨如注。
苏人出商于外,其妻蓄鸡数只,以待其归。数年方返,杀鸡食之,夫即死。邻人疑有外奸,首之太守姚公。之,无他故。意其鸡有毒,令人觅老鸡,与当死囚遍食之,果杀二人,狱遂白。盖鸡食蜈蚣百虫,久则蓄毒。
张昺以进士知铅山县。有卖薪者,性嗜鳝。一日自市归,饥甚,妻烹鳝以进,恣之,腹痛而死。邻保谓妻毒夫,执送官,拷讯无他据,狱不能具。械系逾年,公始至,阅其牍,疑中鳝毒。召渔者捕鳝得数百斤,悉置水瓮中,有昂头出水二三寸者,数之得七。公异之,召此妇面烹焉,因出死囚与食,才下咽,便称腹痛,俄仆地死。妇冤遂白。
  《神政记》载此事,谓公受神教而然,说颇诞。察狱者自宜留心,何待取决于冥冥哉!
——《智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人之忠贤奸,有不灼然乎倭:奸诈、奸邪
B.鱼汤米饭,自荆林度:经过、路过
C.之,无他故鞫:审问、审讯

20080801

D.阅其,疑中鳝毒牍:医药书籍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明察”之方法的一组是(  )
① 察人之富贵寿贫贱孤夭   ② 公异之,召此妇面烹焉
③ 令人觅老鸡,与当死囚遍食之 ④ 妇冤遂白,即日大雨如注
⑤ 察狱者自宜留心 ⑥ 遂询其所馈饮食及所经道路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时单县有农夫在田里耕作,他的妻子送食物给他吃,吃完后农夫就死了。妇人的公婆于是告到官府。妇人屈打成招,被处决后,上天很久没有下雨。
B.有个苏州人出外经商,数年后才回家,妻子杀了老母鸡煮给他吃,这苏州人竟立即死亡。于是公婆向太守告发儿媳妇。姚公审查之后,才使冤狱昭雪。
C.张昺任职铅山县时,曾有个卖木柴的人,喜爱吃鳝鱼,大吃鳝鱼后腹痛而死;保长说是卖柴人的妻子毒死丈夫。张昺受神仙指引很快破了案。
D.善于看相的人,能从一个人的长相神色,看出一个人的富贵或贫贱,长寿或夭折来。同样的,从一个人的行为处事之中,当然也能清楚判断出他是忠直或奸邪,是贤能或愚昧。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得情而天下无冤民,诘奸而天下无戮民,夫是之谓明察。(4分)
(2)夫妇相守,人之至愿;鸩毒杀人,计之至密者也。(3分)
(3)邻保谓妻毒夫,执送官,拷讯无他据,狱不能具。(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