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段文段,完成后面题。(6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弃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①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②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史记·晋世家》)
①虢 [guó]    ②騺:(马)难起步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且君尝晋君赐矣为:给予
B.朝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C.又欲其西封肆:放肆
D.失其所与:结交,亲附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乏困:疲倦)
B.秦伯说,与郑人(盟:结盟)
C.已而其地约(倍:通“背”,违背)
D.卒与粟,自雍绛(属:接连)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若亡郑而有益君四年,晋饥,乞籴
B.夜缒出晋饥秦输粟,秦饥晋倍之
C.微夫人力不及此救灾恤邻,国道也。
D.吾还也。君是恶,其民何罪
【小题4】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2)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03 03:12: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浮槎山水记 欧阳修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巢山,或曰浮巢二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于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余为志其事,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彼富贵者之能物矣致:获取
B.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厌:通“魇”,满足
C.喜交贤士,于为政,所至有能名敏:机智、聪明
D.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俾: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此知所失多矣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其言虽简,于论水尽矣置之地,拔剑撞破之
C.李侯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空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凡物未必可贵而人以重者,亦有矣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123分)
四、(31分)
【小题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4分)
(2)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5分)
【小题4】第Ⅰ卷文言文中,欧阳修称赞李侯是个“贤达”的人,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李侯“贤达”的具体表现?(4分)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为 人 君 而 侮 其 臣 者 智 者 不 为 谋 辩 者 不 为 使 勇 者 不 为 斗 智 者 不 为 谋 则 社 稷 危 辩 者 不 为 使 则 使 不 通 勇 者 不 为 斗 则 边 境 侵。
(选自《新序·杂事》)

同类题2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
B.而人之所罕至焉罕:极少。
C.夫夷以近夷:平安。
D.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
【小题2】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小题3】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⑤褒之庐冢也 ⑥遂与之俱出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⑧何厌之有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

庖丁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砉然向然,奏刀骋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日:“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日:“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竅,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辄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谍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日:“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B.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D.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B.《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经首》相传为尧时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
C.“文惠君”为谥号。“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而给予的称号。
D.庄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也叫《南华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描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的神态动作。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心满意足的神态跃然纸上。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庖丁解牛》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庖丁解牛》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蔡学士书

(宋)曹巩

庆历四年五月日,南丰曾巩谨拜上书谏院学士执事:朝廷自更两府谏官来,言事者皆为天下贺得人而已。贺之诚当也,顾不贺则不可乎?巩尝静思天下之事矣。天子而行圣贤之道,不古圣贤然者否也。然而古今难之者,岂无异焉?邪人以不己利也,则怨;庸人以己不及也,则忌,怨且忌,则造饰以行其间。人主不其然,则贤者必疏而殆矣。故圣贤之道,往往而不行也,东汉之末是已。今主上至圣,虽有庸人、邪人,将不入其间。然今日两府谏官之所陈,上已尽白而信邪?抑未然邪?其已尽白而信也,尚惧其造未深,临事而差也。其未尽白而信也,则当屡进而陈之,待其尽白而信,造之深,临事而不差而后已也。成此美者,其不在于谏官乎!古之制善矣。夫天子尊而听者宰相也,然接之有时,不得数且久矣。惟谏官随宰相入奏事,奏已,宰相退归中书,盖常然矣。至于谏官,出入言动相缀接,蚤暮相亲,未闻其当退也。如此,则事之得失,蚤思之不待暮而以言可也,暮思之不待越宿而以言可也,不谕则极辨之可也。屡进而陈之,宜莫若此之详且实也,虽有邪人、庸人,不得而间焉。故曰:成此美者,其不在于谏官乎!

今谏官之见也有间矣,其不能朝夕上下议亦明矣。禁中之与居,女妇而已尔,舍是则寺人而已尔,庸者、邪者而已尔。其于冥冥之间,议论之际,岂不易行其间哉!如此,则巩见今日两府谏官之危,未见国家天下之安也。度执事亦已念之矣。苟念之,则在使谏官侍臣复其职而已,安有不得其职而在其位者欤?

噫!自汉降戾后世,士之盛未有若唐太宗也。自唐降戾后世,士之盛亦未有若今也。唐太宗有士之盛而能成治功今有士之盛能行其道则前数百年之弊无不除也否则后数百年之患将又兴也可不为深念乎!巩生于远,厄于无衣食以事亲,今又将集于乡学,当圣贤之时,不得抵京师而一言,故敢布于执事,并书所作通论杂文一编以献。伏惟执事,庄士也,不拒人之言者也,愿赐观览,以其意少施焉。

巩之友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执事倘进于朝廷,其有补于天下。亦书其所为文一编进左右,庶知巩之非妄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丰曾巩谨拜 再:第二次
B.人主不其然  寤:醒悟,明白
C.出入盲动相缀接 缀接;前后相连
D.伏惟执事,庄士也 伏惟:伏在地上,表示恭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子而行圣贤之道   焉用亡郑陪邻
B.尚惧其造未深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徒有其石也
C.夫天子尊而听者宰相也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
D.未见国家天下之安也   汝姊在吾怀呱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天子在推行古今圣贤的治国之道,大家认为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是错误的,这是不对的。但古今非难此事的人,基本上是一样的。
B.在曾巩看来,古代制度不够完备,要完善古代制度,应该依靠谏官不断地向皇帝提建议,这样才能让皇帝完全清楚,他人执行具体任务才不会有偏差。
C.在北宋,宰相向皇帝奏事结束以后,谏官是跟随在宰相后面向皇帝上书奏事,退朝结束后,宰相到中书省办公,这巳经成为一种惯例。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充分表达了对谏官地位的肯定,认为谏官能起到安定天下的作用。同时,作者还高度肯定了王安石的才能,向朝廷举荐王安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唐太宗有士之盛而能成治功今有士之盛能行其道则前数百年之弊无不除也否则后数百年之患将又兴也可不为深念乎!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邪人以不己利也,则怨;庸人以己不及也,则忌。怨且忌,则造饰以行其间。
(2)执事倘进于朝廷,其有补于天下。亦书其所为文一编进左右,庶知巩之非妄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登平远台记
明 宗臣
平远台在省城中东南。《闽志》三山,此即所谓鳌峰山也。山固奇,在城中尤奇。宗子入闽十朔未登也,盖以戎故。而客有好宗子者,乃召宗子登焉。凡几折始上,又折而东,登鳌石亭。天风高扬,万象萧瑟,宗子于是仰而思,俯而叹也。
客曰:“大夫何叹?”宗子曰:“嗟客乎,嗟客乎,客闻其说余恐客之投觞于地而莫余饮也。夫闽者,岂非记所称东南巨丽哉?家缨弁,人诗礼,农嬉于畴,而商歌于涂也。当是时而登厥台焉,高山大川,游云芳草,罔弗触吾目也,则罔弗快吾心也,今何时也?吾见兹台三驻军矣。客亦东眺大海乎?楼船组练隐隐起也;南睇于江,故里妇日濯锦漂絮其中者,今健儿饮马矣;西瞻乌石,盖有锻甲砺刃、鼓笳铙吹之声焉;北窥闾井,则父老子弟被戎执戈者,怨盈道也。且千里之内,亡者未葬,疮者未起,流者未归,系者未释,吾念之吾不知汗之淫淫至于踵也。昔何以欢?今何以悲?昔何以靖?今何以扰?斯其故难言哉,难言哉!夫君子之谋人国也,上忧主忧而下忧民忧者也。今帝心常在万里,而民瘼充充之在吾前也,方请缨枕戈,不暇餐沐矣,客乃欲吾观高山大川、游云芳草而嬉乎?此吾所为叹也。昔元臣据闽之险,以抗我旅,皇祖乃命楼船将军从大海径捣其穴空之,帝谟赫,日月同炳。乃今策事之臣顾不能设一奇制敌而使丑夷往往截海窥我,此视皇祖诸臣何如哉?吾叹之,实愧之也。”
客于是起辞曰:“吾不能解大夫之叹,而大夫又安能饮吾之酒?请大夫为客记之,以示后之登斯台者,毋徒嬉此高山大川、游云芳草而忘厥民忧也。”宗子于是采客之言,以为之记。
注 ①怨(dú):痛恨而有怨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罔弗触吾目也 罔:没有
B.斯其故难言哉故:缘故
C.帝谟赫,日月同炳谟:谋略
D.此视皇祖诸臣何如哉视:看待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吾所为叹”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夫闽者,岂非记所称东南巨丽哉?
B.父老子弟被戎执戈者,怨盈道也。
C.昔何以靖?今何以扰?
D.帝心常在万里,而民瘼充充之在吾前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平远台在福建的鳌峰山,作者受友人之邀而登临,登高而望,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感叹,既是为奇伟的自然风光,更是为现实的凄然状况。
B.文中多处运用对比,作者通过往昔的繁荣安定与今日的残败动荡进行对比,表达了对朝臣无能的不满和自己难有作为的愧疚之情。
C.同游宾客虽然不能理解作者的“叹”,但认为实在应该记下这高山大川、游云芳草的美丽景色,以供后来者赏读,于是作者应允而作。
D.文章贯串了作者的忠君爱民意识,其不以登临为乐,忧国忧民之情与《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异曲同工。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客闻其说,余恐客之投觞于地,而莫余饮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念之,吾不知汗之淫淫至于踵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今策事之臣,顾不能设一奇制敌,而使丑夷往往截海窥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请用斜线(/)线给下列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选自《孙子兵法·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