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大命  (清)唐甄
岁饥,唐子之妻曰:“食无粟矣,如之何?”唐子曰:“以粞。”他日,不能具粞,曰:“三糠而七粞。”他日,犹不能具。其妻曰:“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曰:“然则七糠而三粞。”邻有见之者,蹙额而吊之曰:“子非仕者与?何其贫若此也?意者其无资身之能乎?”唐子曰:“不然。鱼在江河,则忘其所为生;其在涸泽之中,则不得其所为生。以江河之水广,涸泽之水浅也。今吾与予在涸泽之中,无所资以为生也。子曷以吊我者吊天下乎?”
唐子行于野,见妇人祭于墓而哭者。比其反也,犹哭。问:“何哭之哀也?”曰:“是吾夫之墓也。昔也吾舅织席,终身有余帛;今也吾夫织帛,终身无完席。业过其父,命则不如,是以哭之哀也。”唐子慨然而叹曰:“是天下之大命也夫!昔之时,人无寝敝席者也;今之时,人鲜衣新帛者也。”
唐子曰:“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为高台者必有洿池,为安乘者必有茧足。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获,犹食之而不甘;吴西之民,非凶岁为舰粥,杂以莜秆之灰;无食者见之,以为天下之美味也。人之生也无不同提衡者权重于物则坠负担者前重于后则倾不平故也。是以舜禹之有天下也,恶衣菲食,不敢自恣。岂所嗜之异于人哉?惧其不平以倾天下也!”吾闻老聃多寿,尝读其书曰:‘吾惟无身,是以无患。’盖欲窃之而未能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食之而不甘:美味
B.其反也,犹哭比:及,等到
C.意者其无身之能乎资:供给
D.恶衣菲食,不敢自恣:恣意,放纵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江河之水广皆美于徐公
B.平则万物各得其或因寄托,放浪形骸之外
C.鱼在江河,忘其所为生夷以近,游者众
D.盖欲窃之未能也抱明月长终
【小题3】(小题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A.人之生也/无不同提衡者/权重于物/则坠负担者前/重于后则倾不平/故也
B.人之生也/无不同提衡者/权重于物则坠/负担者前重于后/则倾不平/故也
C.人之生也/无不同/提衡者权重于物则坠/负担者前重于后则倾/不平故也
D.人之生也/无不同/提衡者权重/于物则坠负担者/前重于后则倾/不平故也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4分)
译文:
⑵子曷以吊我者吊天下乎? (4分)
译文:     
⑶业过其父,命则不如,是以哭之哀也。(4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04 04:4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其上者,非也;为民上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②,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补不足。召大师③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畜君者,好君也。”
(节选自《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二)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注)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②转附、朝儛:均为古山名,在今山东。③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而其上者 非:非议B.畜君何 尤:怨恨
C.方命虐民 方命:违反天命D.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打开粮仓赈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乐以天下,忧天下/斧斤时入山林
B.为民上不与民同乐者/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然而不王者,未有也/王道始也
D.今不然/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孟子先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
B.选文的晏子借夏谚“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来肯定君主外出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
C.选文中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主要措施就是对百姓进行教化。
D.选文恰到好处地陈述了孟子的“民本、仁政的政治主张,陈述的时候,由于运用了比喻、排比的手法。使得文章显得生动,观点易于接受。
【小题4】请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诗益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州万里     去:距离
B.于是其诗益   工:工整
C.今圣主兴而宇内定 逮:等到
D.嗜奇之士焉。 恨:遗憾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2)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京师。
(3)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同类题3

(课内)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映带左右  映带:景物相互关联衬托
B.每览昔人兴感之  由:经过
C.不能之于怀 喻:比喻
D.其一也 致:大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为流觞曲水 臣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B.及其之既倦 用之趋异也
C.俯察品类盛 凡是州山水有有异态者
D.亦将有感斯文 圣人不凝滞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与贤者“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
B.第二段文字以抒情、议论为主,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的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之感。
C.末段文字主要写作者对死生之事发出兴尽悲来的感慨,最后阐明兰亭宴集的原因。
D.作者感到人世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虽以“悲”字作结,但最终表达了他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

同类题4

阅读课内文言文片段,完成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中的划线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 学而不
②不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其地
③始祸焉 不之客
④革灭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
曰:六国互丧   未易量
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
【小题2】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小题3】下列各组句中划线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较秦之所,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
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一夕安寝
C.战败而亡,诚不
D.吾恐秦人食之不下咽也
【小题4】选出划线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从六国破亡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