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说京师翠微山
龚自珍
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
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僧寺八九架
其上,构其半,
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
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
以不列于三山为
怼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草木有江东
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腴。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
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盩
①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渟
其间,其甃
②之也
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
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迉
③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
者也。
注释:①盩(zhōu):山的幽深处。②甃(zhòu):用砖砌。③迉(qī):弯曲,绕道而行,这里为曲折隐秘的意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其半,胪其趾 胪:罗列 |
B.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 怼:骄傲 |
C.其甃之也中矩 中:合于,符合 |
D.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 野:粗俗 |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 |
B.隐者之所居也 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
C.僧寺八九架其上 澄澄然渟其间 |
D.隐者之所居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 |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
B.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
C.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
D.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它和西山既分离又相互连接,不想成为主峰,又以依附西山为耻。 |
B.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腴 有高大的松柏,杂草丛生,随风倒伏,芳香华美。 |
C.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 寺外有一块石碑,碑文语言清丽平和,是康熙时期的文人撰写的。 |
D.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 |
邓尉山的松树古朴得超脱,翠微山的松树古朴得率直。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把目光对准翠微山,说它在朝廷上有记载,有声誉,因山体小而仰慕那些高山,是隐士居住的佳境。 |
B.作者评价翠微山“不敢绝高”“不为枕障”“不敢远京师”,这都很符合士大夫的形象特点。 |
C.邓尉山因汉时邓尉隐居于此而得名,山上四棵古松也似乎具有了古代隐士的风范,放逸不羁,神气飞扬。 |
D.作者用“说”的方式、拟人的手法,把一座无知无觉的山峰,写得富有人情味,是一篇独特的游记散文。 |
【小题6】文章表面处处说山,实际处处拟人,赋予它一种人格特征。结合全文内容,阐述作者赋予了翠微山哪些“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