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示季子懋修书   
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蹶。艺本不佳,于人何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足迹),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竟致蹶颠:跌倒
B.艺本不佳,于人何尤:差别
C.适足以发笑而自耳点:污辱
D.不汝妄自菲薄意:料想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各句都属于张居正认为儿子科考失利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①妄自菲薄 ②少而了了 ③终日闭门,手不释卷  
④好矜己而自足 ⑤力疲于兼涉 ⑥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  
A.①④⑥B.①③⑤C.①④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居正的小儿子懋修小时候就异常聪慧,张居正的朋友都认为,在几个儿子当中,懋修是最自鸣得意的。
B.张居正发现小儿子癸酉中第后染上狂傲之气,本不想让小儿子在丙子年去应试,但在其他儿子力劝之下勉强答应了,结果懋修却遭受了挫败。
C.张居正非常爱他的小儿子,对他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他希望儿子遭挫后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而要深入反思。
D.张居正写这封信给他小儿子,意欲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借自己的经验教训来教育儿子,鼓励儿子努力改正自身学习上的胜骄败馁等缺点。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3分)
译文: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分)
译文: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1 04:16: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第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前赤壁赋》作者是_____。赋是介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像汉赋一样,采用________的方式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七月望 ②纵一苇之所
万顷之茫然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B.月明星稀,乌鹊
C.幽壑之潜蛟D.鱼虾而友糜鹿
【小题4】下列句子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客有吹洞箫者B.月出于东山之上
C.以为莫己若者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小题6】你怎样看待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龙洞山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磬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为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 ②〔劣〕仅仅,才。 ③〔磬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 ⑤〔吊〕悲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B.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C.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D.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主要是通过记事、记物、写景等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
B.“释家”,释门、佛门的意思,“释家者”犹如《游褒禅山记》中“浮图”,可指和尚。
C.“韩文公”之“文”是韩愈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私谥为“靖节”,苏轼谥号为“文忠”。
D.延佑是元仁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永和九年”中“永和”,即晋穆帝年号。从秦始皇开始,皇帝即位要设立年号。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3)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为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龙湫记
李孝光
①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见日出。湫水
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犹蟹两鳌,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②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廿馀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③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注】①谽谺(hān xiā):山深貌。这里指山高险。 ②矼:桥。
【小题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故B.其C.因D.以
【小题2】对第①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用“从者心掉”侧面表现大龙湫水势浩大。
B.以“西北巨石”反复烘托大龙湫雄奇之美。
C.庵中如暴雨至,突出诺讵那庵离瀑布很近。
D.先生赞美之言,更加突出瀑布的奇伟壮美。
【小题3】对第②段画曲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日落时分,因只顾欣赏一轮明月而迷失道路。
B.大龙湫美好意境令作者沉浸其中,忘记归路。
C.日落林深,前路难行,迷失道路,索性赏月。
D.日落而归路难寻,便可穿林赏月,慢慢前行。
【小题4】分析第②段“鱼闻声远去”这一场面描写的作用。
【小题5】对比赏析画线的两处瀑布描写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