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示季子懋修书   
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蹶。艺本不佳,于人何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足迹),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竟致蹶颠:跌倒
B.艺本不佳,于人何尤:差别
C.适足以发笑而自耳点:污辱
D.不汝妄自菲薄意:料想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各句都属于张居正认为儿子科考失利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①妄自菲薄 ②少而了了 ③终日闭门,手不释卷  
④好矜己而自足 ⑤力疲于兼涉 ⑥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  
A.①④⑥B.①③⑤C.①④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居正的小儿子懋修小时候就异常聪慧,张居正的朋友都认为,在几个儿子当中,懋修是最自鸣得意的。
B.张居正发现小儿子癸酉中第后染上狂傲之气,本不想让小儿子在丙子年去应试,但在其他儿子力劝之下勉强答应了,结果懋修却遭受了挫败。
C.张居正非常爱他的小儿子,对他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他希望儿子遭挫后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而要深入反思。
D.张居正写这封信给他小儿子,意欲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借自己的经验教训来教育儿子,鼓励儿子努力改正自身学习上的胜骄败馁等缺点。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3分)
译文: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分)
译文: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1 04:16: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钟山记

苏 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微风浪  (2)余疑之
(3)至夜月明 (4)与余同
【小题2】加点词的词法与“空中而多窍”的“空中”不同的一项是(   )
A.未尝有坚明约束
B.于是相如前进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君子不齿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小题4】本文一共三段,以“疑”字贯穿,三段内容可以概括如下:______疑——______疑——______疑(在横线上各填一个动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小题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诗人有古之作矣   拟:模仿。
B.欲以晚节师其万一也   范:以……为榜样
C.终不能 悛:屈服。
D.然自其居东坡 斥:被排斥,被贬谪。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坡先生被贬海南,他的小儿子苏过陪同,住茅舍,吃苦菜芋头,但是他不以为苦,喜欢写诗,而诗也还是精神饱满。
B.苏轼追和陶渊明的诗,一是因为喜欢陶渊明的诗,二是因为陶渊明的诗不多,三是喜欢陶渊明性格。
C.苏辙认为苏轼到了晚年在陶渊明身上寻求寄托的说法难以让世人相信,因为他不管出入朝廷还是升官贬官他都始终坚持自己。
D.苏辙认为苏轼的诗作胜过李白杜甫,和陶渊明并驾齐驱,自己跟着兄长写诗,但总是不如他。可见东坡才华横溢。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2)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小题4】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苏轼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至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外与天际:边界B.到则草而坐披:披露
C.蹙累积攒:聚集D.觞满酌引:引进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悠悠与颢气俱相与枕藉舟中
B.徘徊斗牛之间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C.凌万顷茫然句读不知
D.施施行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小题3】下列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顺流而
A.吾从而B.望武昌
C.方其破荆州,江陵D.学而大遗
【小题4】下列句子所属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师不必贤于弟子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何为其然也?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2分)
②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