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勿斋记
(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千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08:43: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者,特悯其人,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嘉靖癸亥孟春望日归安茅坤拜手序。

(选自《古文观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敌之出没 恣:任凭。
B.寻且罪罢去 坐:因罪受罚。
C.特悯其人,其志   矜:骄傲。
D.至于文词之不工   工:工巧。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父哭其子 鹏徙于南冥也
B.刻传之  后人哀之不鉴之
C.然孔子不遽遗之     求人可使报秦
D.能遗之也乎 吾还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沈青霞因上书责备当权者而被贬至边疆时,边疆帅府以下的将士面对敌寇的侵扰没有积极抵抗,甚至割己方阵亡战士和野行者的头颅冒充敌首领功。
B.沈青霞既愤慨边疆防务日益废弛,又痛恨将士任意残杀百姓,蒙骗朝廷,于是将边疆的经历和见闻写成诗篇以批判现实,抒发自己的忧愤。
C.“幽人”、“怼士”,分别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风”指《国风》,是不同地区的民歌民谣;“雅”指“大雅”“小雅”就是宫廷所用的正声雅乐。
D.文章叙议结合,既简要叙述了沈青霞的经历和其诗歌创作汇集刊刻的过程,又讨论了这些诗歌的文采词藻等艺术价值,认为这些诗篇将来会被人认可赏识。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呜 呼 集 中 所 载 鸣 剑 筹 边 诸 什 试 令 后 之 人 读 之 其 足 以 寒 贼 臣 之 胆 而 跃 塞 垣 战 士 之 马 而 作之 忾 也 固 矣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2)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六国论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非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虛岁。向使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共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辩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茶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有形便之利如秦者 擅:擅长
B.彼岂不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   逆:预先
C.其心特苟以一时之富贵 弋:取,获得
D.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 遑:闲暇
【小题2】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当 是 时 东 诸 侯 之 立 国 也 非 有 能 愈 于 秦 者 也 其 溺 于 攻 伐 习 于 诈 虞 强 食 而 弱肉 者 视 秦 无 异 也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2)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小题4】从苏洵和苏辙各自所写的《六国论》及本文来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游千山记   程启充①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蓊郁而时有佳气。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③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
【注】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②瓯脱:泛指边界。③浮白:满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晨,寺僧设斋,乃行 明晨:第二天早晨
B.东峰危险  危险:高耸险峻
C.抚孤山,瞰深壑     瞰:远眺
D.当与五岳等 等:齐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乃登万佛阁 乃不知有汉
B.健者匍匐而上    则施施而行
C.因宿于寺 因坐法华西亭
D.北隅以木梯登望之 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小题4】文中的“千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叹,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中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