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_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攘:偷窃
B.其不仁兹甚甚:超过
C.至杀不辜人也 辜:罪过
D.从而誉之 誉:称赞
【小题2】以下句子分成四组,全部属于一般人所说的“不义”的一组是
①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②攻国 ③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④杀不辜人   ⑤攘人犬豕鸡豚 ⑥少见黑曰黑
A.①④⑤B.①②⑤C.②③④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偷盗行为说起,逐层推进,论证了损人越甚越不义、罪越大的道理,从而说明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B.在先秦诸子里,墨子的论辩特别富于逻辑性,而且恳切动人,这篇文章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C.“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小为非知非,大为非而不知非”的道理。
D.本文论点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错误而不义的。写作特色是一开头就提出观点。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2)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6 10:44: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相关文段,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与“宇内” “四海”一样,泛指天下。
B.胡人,秦汉时期主要指匈奴人,后用来泛指中国古代北方和西域的少数民族。
C.墨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在百家争呜中,墨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D.七庙,古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供奉天地祌灵,后以此作为王朝的代称。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以弱天下之民 作《师说》以贻之
C.临不测之渊  申之以孝悌之义
D.余威震于殊俗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等到秦始皇的时候,他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秦国进而由“守”转入“攻”。
B.秦始皇认为,人民如果手无寸铁就不会反抗。这与后文陈涉起义时人民“斩木为兵”的现实对比照应,颇具讽喻效果。
C.作者极力渲染秦国之强大,这与陈涉之弱小形成了对比,水到渠成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却带有赋的恃点。它讲究铺排渲染,多用骈偶,且形式灵活,读来朗朗上口。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面题目。(14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甲】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然微以自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指南录后序》)
【乙】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痛自贬损,尽以家赀为军费。每与宾佐语及时事,辄流涕,抚几言曰:“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虽浩然无所愧怍,惭愧B.然微以自于君亲文,掩饰
C.诏天下王勤,辛苦D.破郊畿,内地薄: 逼近,指进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予生也幸/师道不传也久矣
B.君亲谓予何/君勉之
C.见学宫祠乡先生欧阳修/较秦之得与战胜而得者
D.君乌合万余赴之/夜则兵围所寓舍
【小题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甲文,文天祥表明自己死里逃生是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阐明了他为复兴国家奋斗到底、死而无憾的决心。
B.乙文,当长江防线告急之时,文天祥为国而急,多方奔走号召,结集兵力,并抱着必胜的信念率万余兵力去抵抗元兵的进攻。
C.乙文,文天祥认为国家养育了臣民,臣民应该共赴国难;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家,他也希望天下的忠臣义士闻风而起保卫祖国。
D.乙文,文天祥面对国家的灾难,深深自责平时生活豪华,并毅然拿出全部的家赀充作军费;平时每当谈及国事,往往痛心以至泣下。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天 祥 捧 诏 涕 泣 使 陈 继 周 发 郡 中 豪 杰 并 结 溪 峒 蛮 使 方 兴 召 吉 州 兵 诸 豪 杰 皆 应 有 众 万 人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2分)
(2)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闲。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讳之也(讳:隐瞒)B.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诲:教诲)
C.请与孔子适周(适:到)D.累世不能殚其学(殚:穷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乃殡五父之衢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B.①孔子贫且贱②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C.①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①与齐太师语乐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3】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不全是晏子反对重用孔子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政在节财   ②滑稽而不可轨法    ③倨傲自顺    ④崇丧遂哀,破产厚葬    ⑤游说乞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小时做游戏,常摆起各种祭器,学着大人的礼仪动作。长大成人后又向老子“问礼”,说明孔子后来倡导“礼治”决非偶然。
B.鲁国南宫敬叔不仅为孔子“适周问礼”争取到了必要的条件,而且亲自陪他去请教老子,是以为难得的仁人。
C.孔子在鲁国局势混乱不堪之时来到齐国,希望得到齐景公的重用,虽然一度很受景公看重,最终却未能如愿而无功而返。
D.孔子在齐国曾专心学习《韶》乐,竟然3个月吃饭时,连肉味都尝不出来,这件事情很受齐国人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