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第1-5题,每小题2分;第6题,每小题3分)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恐急,剑,故不可立拔坚:锋利
B.而右手持匕首之揕:刺
C.自而起引:指身子向上起
D.荆轲废:倒下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一样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行李之往来,共乏其困D.北蛮夷之鄙人
【小题3】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乱易整,不武
B.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若不阙秦,将取之且置土石
D.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小题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中的“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B.秋毫不敢有所
C.且君尝为晋君D.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小题5】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文章的高潮、结局部分,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
B.文段一开始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目瞪口呆,束手待毙。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8 03:46: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称呼
B.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言:字
C.盖将解惑于里人解:解除
D.知信乎古信:相信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不可极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请予言以为赠赵亦盛设兵以待
C.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3】(小题3)下面对这篇赠序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
B.文章首段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从而显示世俗的谬误。
C.作者行文的意图是为了表明对世人讥笑的这种“迂阔”,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小题4】(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3分)
(2)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到、往)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际:交接)
C.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D.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东:向东)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到则披草而坐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举匏樽以相属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小题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文同属贬地山水游记,仕途的失意使他们转而把自然作为精神痛苦的避风港,以此抚慰失意的心灵,文中有关山水描写都包含着他们深刻的心灵感悟和生命体验。
B.甲文突出西山的“特立”,作者从中感悟到超尘拔俗、与天地精神相通的人格精神;乙文作者由水月悟道,在“变”与“不变”的思考中获得心灵的突围。
C.两文描写山水的方式不同。甲文刻意地寻山访水,再现一个失意、幽独又傲岸孤介的狷者形象;乙文随时随地欣赏身边普通的山水,再现一个乐天安命无往不适的智者形象。
D.甲文描写西山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先用游他山来烘托,再用登山艰险和从山顶四望景象来烘托;乙文则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水月,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小题5】用“/”给下面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醉乡记
〔唐〕王绩
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械器之用。
昔者黄帝氏尝获游其都,归而杳然丧其天下,以为结绳之政①已薄矣。降及尧舜,作为千钟百壶②之献,因姑射③神人以假道,盖至其边鄙,终身太平。禹汤立法,礼繁乐杂,数十代与醉乡隔。其臣羲和,弃甲子④而逃,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故天下遂不宁。至乎末孙桀纣,怒而升糟丘⑤,阶级千仞,南向而望,卒不见醉乡。武王得志于世,乃命公旦立酒人氏之职,典司五齐⑥,拓土七千里,仅与醉乡达焉,故四十年刑措不用。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嗟呼,醉乡氏之俗,岂古华胥氏⑦之国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予得游焉,故为之记。
【注解】①结绳之政:上古未产生文字时,用绳打结的方法记事治政。②千钟百壶:钟、壶皆指酒器。③姑射神人:姑射是传说中的仙山名。④甲子:岁月的代称。这里指羲和所掌管的职事。⑤糟丘:酿酒后剩下的糟堆积成的小丘。⑥五齐:这里指各种酒类。⑦传说中的古国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邑居聚落:村落
B.及尧舜降:投降
C.盖至其边鄙:边境
D.司五齐典:掌管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醉名乡,所举的人与事都与酒有关联,如夏桀与糟丘,黄帝设立酒人氏之职,阮籍、陶渊明的酣饮等,这些有史可查的材料巧用于文中,使文章自然而富有情趣。
B.作者把他笔下的乡村类比成传说中的古国,它有平坦开阔的自然环境,有“与鸟兽鱼鳖杂处”的居民,是一个民风质朴率真的世界。
C.阮籍、陶渊明等人纵情饮酒,死也葬在醉乡的土地上。作者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惋惜之情,后来自己也得以游历醉乡,并写下了这篇游记。
D.作者运用了众多典故,肯定与醉乡有交往的君王而否定与醉乡隔绝的君王,揭示了醉乡所寄托的理想社会的思想内涵。
【小题3】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B.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C.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D.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天下遂不宁。
(2)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