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复庵记
(清)顾炎武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颠,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选自《亭林诗文集》)
(注释)①中涓:太监。②黄冠:代指道士。 ③克:能够。④宫阙山陵:指明朝故都的皇宫和皇陵。⑤泫然:垂泪
【小题1】解释加点字
(1)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2)介子推之晋公子()
【小题2】从文中看,范养民本非道士,之所以弃家隐居,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作者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夷、叔齐的首阳山采薇相比,又由“绵上之山”而想起介子推的故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3 11:11: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村记

顾炎武

呜呼!自治道愈下,而国无强宗。无强宗是以无立国,无立国是以内溃外,而卒至于亡。然则宗法之存,非所以扶人纪而张国势者乎!

余至闻喜县之裴村,拜于晋公之祠。问其苗裔,尚一二百人,有释耒而陪拜者。出至官道旁,读唐时碑,载其谱牒世系。登陇而望,十里之内,丘墓相连。其名字官爵可考者,尚百数十人。

盖近古氏族之盛,莫过于唐。而河中为唐近地,其地重而族厚。若解之柳、闻喜之裴,皆历任数百年,冠裳不绝;汾阴之薛,凭河自保,于石虎、苻坚割据之际,而未尝一仕其朝;猗氏之樊、王,举义兵以抗高欢之众。此非三代之法尤存,而其人之贤者,又率之以保家亢宗之道,胡以能久而不衰若是?

呜呼!此治道之所以日趋于下,而一旦有变,人主无可仗之大臣,国人无可依之巨室,相率奔窜以求苟免。是非其必至之势也与?是以唐之天子贵士族而厚门荫。盖知封建之不可复,而寓其意于士大夫,以自卫于一旦苍黄之际,固非后之人主所能知也。

予尝历览山东、河北,自兵兴以来,州县之能不至于残破者,多得之豪家大姓之力,而不尽乎其长吏。及至河东,问贼李自成所以长驱而下三晋之故,慨而伤之。或言曰:“崇祯之末,辅臣李建泰者,曲沃人也。贼入西安,天子临朝而叹,建泰对言:‘臣郡当贼冲,臣请率宗人乡里出财百万,为国家守河。’上大喜。命建泰督师,亲饯之正阳门楼,举累朝所传之御器,而酌之酒,因以赐之。未出京师,平阳太原相继馅,建泰不知所为。师次真定,而贼已自居庸入矣。”

此其人材之凡劣,固又出于王铎、张濬之下。而上之人无权以与之,无法以联之,非一朝一夕之故矣。乃欲其大臣者以区区宰辅之虚名,而系社稷安危之命,此必不可得之数也。

《周官》:“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五曰宗,以族得民。”观裴氏之与唐存亡,亦略可见矣。夫不能复封建之治,而欲藉士大夫之势以立其国者,其在重氏族哉!其在重氏族哉!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立国是以内溃外畔  畔:背叛
B.而河中为唐近地    :门槛
C.而不尽乎其长吏    恃:依靠
D.而欲士大夫之势以立其国者  藉:借助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考察和深刻思考,认为强大的宗族有利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B.裴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村民讲礼义,人才辈出,曾经作出过特别的历史贡献。
C.山东、河北等州县,虽处于动荡年代,但并没有变得破败,全都依靠宗族百姓的支持。
D.考察裴氏和唐朝共存共亡的事实,可以明白要立国治国就得重视士大夫和宗族的力量。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非三代之法尤存,而其人之贤者,又率之以保家亢宗之道,胡以能久而不衰若是?
(2)乃欲其大臣者以区区宰辅之虚名,而系社稷安危之命,此必不可得之数也。
【小题4】氏族有哪些重要作用?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友人论门人书
顾炎武
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高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
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
(原文有删改)
(注)①帖括: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作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对,称“帖括”。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炎武看到从孔子那时一直到他所在的时代,都没有真正肯专心向学的人,于是他没有接受友人招收门徒的建议。
B.顾炎武坚信只要有真学问,后来总会有同心相印的人出现,彼此哪怕相距百世之久也会像同在一室似的。
C.顾炎武在阐明自己不愿招收门徒的同时,还表明了自己的心愿与追求,显示了他不愿随波逐流,追逐虚名的人品。
D.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最显著的特色为援引典故,列举事实,巧作类比,笔法灵活,说明充分等。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复庵记

顾炎武

①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②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③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思想家、文学家。初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中涓:太监。黄冠:道士。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焉C.也D.乎
【小题2】第①段中作者说“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主要原因是(  )
A.范君本就不愿与方士同流合污。
B.范君本就与李自成合谋挟东宫。
C.范君幼而读书,本为东宫伴读。
D.范君本一儒生,对明永远忠诚。
【小题3】第③段画线句整散结合,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